佯輸詐敗

成語拼音

yáng shū zhà bài

佯輸詐敗成語解釋

佯、詐假裝。假裝敗下陣來,引人上當。

典故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戰,卻佯輸詐敗,誘到北山之前,放炮爲號,三面夾攻,必獲大勝。”

成語典故

劉、龔二人佯輸詐敗,四散去了,雲長奪得州縣,安民已定,班師回許昌。★《三國演義》第二六回

成語造句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他看似處於下風,實則是佯輸詐敗,只爲了麻痹對手,等待最佳時機反擊。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場上,烽火連天,英雄輩出。其中有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名叫李牧。 李牧所處的時代,國家邊境時常受到外敵的侵擾。敵國的軍隊兇猛善戰,來勢洶洶。李牧肩負着保衛國家和百姓的重任,他深知,面對強敵,不能僅憑一腔熱血和武力硬拼,而需要運用智慧和策略。 一次,敵國再次集結大軍進犯邊境。李牧率領着自己的軍隊嚴陣以待。敵國的將領十分自負,認爲李牧的軍隊根本無法抵擋他們的強大攻勢。 戰鬥一開始,李牧指揮着軍隊與敵軍交鋒。但沒過多久,他就下令軍隊佯裝敗退。士兵們且戰且退,看似狼狽不堪。敵國的將領見此情形,大喜過望,以爲李牧的軍隊不堪一擊,立刻下令全力追擊。 然而,他卻沒有料到,這正是李牧精心設計的計謀。李牧早就提前勘察好了地形,在撤退的路線上設下了重重埋伏。敵軍一路追擊,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李牧的圈套。 當敵軍發現情況不妙時,已經爲時已晚。李牧一聲令下,伏兵四起,喊殺聲震天。敵軍頓時陷入了混亂,首尾不能相顧。李牧的軍隊則士氣大振,奮勇殺敵,將敵軍打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這場戰役,李牧通過佯輸詐敗的策略,以少勝多,成功擊退了敵軍,保衛了國家的邊境。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的策略也曾多次被運用。就如同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面對曹操的大軍,也曾故意示弱,誘敵深入,最終藉助火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佯輸詐敗,並非是真正的失敗,而是一種以退爲進的智慧,它需要將領有敏銳的洞察力、果斷的決策力和對局勢的精準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在戰爭中出其不意,克敵制勝。

佯輸詐敗-成語圖片

佯輸詐敗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