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觸即發

成語拼音

yī chù jí fā

一觸即發成語解釋

觸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開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態發展到了十分緊張的階段,稍一觸動就立即會爆發。

典故出處

毛澤東《評蔣介石發言人的談話》共產黨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就爲罅內戰。現在蔣介石拒絕了這個主張,致使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戰爭的陰雲籠罩,雙方劍拔弩張,局勢一觸即發。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七國紛爭,局勢動盪不安。 其中,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盛,逐漸有了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野心。而趙國,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力量也不容小覷。 當時,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一帶對峙,雙方都屯集了大量的兵力。秦軍的將領白起,威名遠揚,戰功赫赫;趙軍這邊則由廉頗統領。廉頗深知秦軍銳不可當,於是採取了堅守不出的策略,試圖拖垮秦軍。 然而,趙王卻中了秦國的離間之計,認爲廉頗膽小怯戰,於是臨陣換將,用趙括取代了廉頗。趙括此人,雖然熟讀兵書,卻缺乏實戰經驗,而且驕傲自大。 他一上任,就改變了廉頗的防守策略,準備主動出擊。秦軍見此情形,暗自高興,白起佯裝敗退,誘敵深入。趙括不知是計,率領趙軍一路追擊。 當趙軍追到秦軍的埋伏圈時,秦軍突然反擊,一時間,殺聲震天。趙軍陷入了絕境,首尾不能相顧。此時的局勢可謂是一觸即發,趙軍面臨着全軍覆沒的危險。 白起指揮秦軍,如猛虎下山,對趙軍展開了猛烈的攻擊。趙括這才如夢初醒,知道自己中了計,但爲時已晚。趙軍在秦軍的圍攻下,死傷無數,最終大敗。 長平之戰,以趙國的慘敗告終,四十多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這場戰爭,充分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瞬息萬變。一個錯誤的決策,一個輕率的舉動,都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而“一觸即發”這個成語,也正是形容這種緊張到極點,稍有觸動就會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局勢。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的關鍵時刻屢見不鮮,警示着後人在面對重大抉擇時,必須謹慎思考,權衡利弊。

一觸即發-成語圖片

一觸即發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