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即发
成语拼音
- yī chù jí fā
一触即发成语解释
-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典故出处
- 毛泽东《评蒋介石发言人的谈话》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就为罅内战。现在蒋介石拒绝了这个主张,致使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战争的阴云笼罩,双方剑拔弩张,局势一触即发。
成语故事
- 在战国时期,七国纷争,局势动荡不安。
其中,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有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野心。而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力量也不容小觑。
当时,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对峙,双方都屯集了大量的兵力。秦军的将领白起,威名远扬,战功赫赫;赵军这边则由廉颇统领。廉颇深知秦军锐不可当,于是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试图拖垮秦军。
然而,赵王却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认为廉颇胆小怯战,于是临阵换将,用赵括取代了廉颇。赵括此人,虽然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而且骄傲自大。
他一上任,就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准备主动出击。秦军见此情形,暗自高兴,白起佯装败退,诱敌深入。赵括不知是计,率领赵军一路追击。
当赵军追到秦军的埋伏圈时,秦军突然反击,一时间,杀声震天。赵军陷入了绝境,首尾不能相顾。此时的局势可谓是一触即发,赵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白起指挥秦军,如猛虎下山,对赵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赵括这才如梦初醒,知道自己中了计,但为时已晚。赵军在秦军的围攻下,死伤无数,最终大败。
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告终,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这场战争,充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瞬息万变。一个错误的决策,一个轻率的举动,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而“一触即发”这个成语,也正是形容这种紧张到极点,稍有触动就会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局势。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的关键时刻屡见不鲜,警示着后人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必须谨慎思考,权衡利弊。
一触即发-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