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之地
成語拼音
- yī jiàn zhī dì
一箭之地成語解釋
- 相當於一箭射程的距離。比喻相距不遠。
典故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馬來,前行的衆頭領,已去了一箭之地,見宋江和貫忠說話,都勒馬伺候。”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從這裏到那座山,大約有一箭之地的距離,若是快走,不消片刻就能抵達。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中原大地,曾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衛國和鄭國。
衛國國力較爲強盛,鄭國則在發展中尋求着突破與和平。這兩國的邊界接壤之處,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兩國的百姓都時常在此勞作。
衛國的君王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他總想着擴張領土,將鄭國的那片肥沃土地據爲己有。於是,他召集了大臣們商議此事。
其中一位大臣勸諫道:“陛下,鄭國雖不如我國強大,但貿然發動戰爭,勞民傷財,且勝負難料啊。”
然而,衛王心意已決,不聽勸阻,執意出兵。鄭國得知消息後,全國上下一片緊張。鄭王緊急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
一位老將軍站出來說道:“陛下,衛國來勢洶洶,但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據臣所知,那片有爭議的土地距離我國城池不過一箭之地,我們可以在此提前設下埋伏,給衛國一個出其不意。”
鄭王採納了老將軍的建議,迅速調兵遣將,在那片土地附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當衛國的大軍氣勢洶洶地逼近時,鄭國的軍隊突然從埋伏之處殺出。衛國軍隊毫無防備,頓時亂了陣腳。
在激烈的戰鬥中,衛國軍隊節節敗退。衛王眼見局勢不利,不得不下令撤退。
這一戰,鄭國以少勝多,成功保衛了自己的領土。而衛王因爲自己的貪婪和衝動,不僅沒有得到想要的土地,還損失了大量的兵力。
經此一役,衛王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不再輕易發動戰爭,而是致力於國內的發展。而鄭國也因爲這場勝利,贏得了一段和平發展的時期。
“一箭之地”在這個故事中,不僅僅是距離的衡量,更是兩國之間利益與衝突的焦點,它見證了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珍貴。
一箭之地-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