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蹶不振

成語拼音

yī jué bù zhèn

一蹶不振成語解釋

蹶栽跟頭;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來。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後就再也振作不起來。

典故出處

漢·劉向《說苑·說叢》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成語典故

可惜,到了這二十世紀的中葉,說什麼也一蹶不振了。★梁斌《紅旗譜》四十二

成語造句

他經歷了那次重大的失敗後,彷彿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從此一蹶不振。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叫魏國。魏國在魏文侯的治理下,國勢強盛,成爲當時的強國之一。然而,到了魏惠王時期,情況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魏惠王一心想要擴張領土,稱霸諸侯。他不顧國內的實際情況,頻繁發動對外戰爭。在一次與齊國的大戰中,魏國派出了精銳的軍隊,企圖一舉擊敗齊國。但齊國的將領孫臏智謀超羣,他巧妙地運用戰術,在馬陵道設下埋伏。 當魏國的軍隊進入埋伏圈後,齊軍萬箭齊發,喊殺聲震天。魏軍頓時陷入了混亂,傷亡慘重。魏國的主將龐涓也在這場戰役中戰死,魏國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經此一役,魏國元氣大傷,國力急劇衰退。其他諸侯國看到魏國的衰落,紛紛趁機侵佔魏國的土地,掠奪魏國的財富。魏惠王悔恨不已,但爲時已晚。 此後,魏國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在諸侯爭霸的舞臺上一蹶不振。曾經的強國淪爲了弱小的國家,處處受到他國的欺凌和壓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個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都要謹慎行事,不可盲目衝動。一旦遭受重大挫折,如果不能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重新振作起來,就很容易一蹶不振,陷入困境無法自拔。 歷史上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秦朝末年的項羽,他在楚漢相爭中原本佔據優勢,但因爲剛愎自用,在垓下之戰中遭遇慘敗。最終,項羽未能從失敗中重新崛起,而是選擇了烏江自刎,結束了自己輝煌而短暫的一生。而劉邦則在多次失敗後,能夠吸取教訓,重新整頓力量,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 由此可見,面對挫折和失敗,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不能輕易被打倒,更不能一蹶不振。只有這樣,才能在困境中找到轉機,走向成功。

一蹶不振-成語圖片

一蹶不振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