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一往

成語拼音

yī lái yī wǎng

一來一往成語解釋

形容動作的反覆或交替。

典故出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七回行者暗笑道‘好是耳聾口啞!不要走!看棍!’那怪更不怕,亂舞槍遮攔。在那半空中,一來一往,一上一下,鬥到三更時分,未見勝敗。”

成語典故

到天色晚了,每船兩盞明角燈,一來一往,映著河裏,上下明亮。★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

成語造句

在球場上,雙方球員一來一往,競爭十分激烈,讓觀衆們目不暇接。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衛國和魯國。衛國的國君衛靈公雄心勃勃,一直想要擴張領土,增強國家的實力;而魯國的國君魯定公則力求維持國家的和平與穩定,避免戰爭帶來的災難。 這一年,衛國的軍隊在邊境頻繁調動,引起了魯國的警覺。魯定公派遣使者前往衛國,試圖探聽衛靈公的真實意圖。使者在衛國的宮廷中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但衛靈公對於魯國使者的問題卻總是避重就輕,言辭閃爍。 魯國的大臣們得知使者帶回的消息後,紛紛建議魯定公加強邊境的防禦力量,以防衛國的突然進攻。魯定公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迅速調兵遣將,在邊境築起了堅固的防線。 衛靈公見魯國如此迅速地做出反應,心中明白魯國已經有所防備,貿然進攻未必能夠取勝。於是,他決定改變策略,派出使者前往魯國,聲稱衛國的軍事調動只是爲了演習,並無侵犯魯國的意圖,希望兩國能夠保持友好。 魯國的大臣們對衛國使者的話半信半疑,他們在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大臣認爲衛國是在虛與委蛇,不能掉以輕心;有的大臣則認爲可以相信衛國的解釋,藉此機會緩和兩國的關係。 魯定公在權衡利弊之後,決定再派使者前往衛國,進一步瞭解情況。這一來一往之間,兩國的關係變得越發微妙。 衛國的大臣們也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趁機攻打魯國,認爲魯國的實力不如衛國;另一派則認爲應該與魯國保持和平,共同發展。 最終,在雙方的使者多次一來一往的交流和溝通下,兩國的國君決定在邊境舉行會盟。在會盟中,衛靈公和魯定公達成了協議,承諾互不侵犯,共同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從此以後,衛國和魯國之間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兩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而這一來一往的外交博弈,也成爲了後世流傳的一段佳話,讓人們明白了在國家之間的交往中,溝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一來一往-成語圖片

一來一往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