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八般兵器

成語拼音

yī shí bā bān bīng qì

一十八般兵器成語解釋

泛指各種兵器。

典故出處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那激烈的戰場上,英勇的將士們熟練運用各種技巧,彷彿樣樣精通,從刀劍到弓弩,真可謂是一十八般兵器都能運用自如。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場上,兵器的種類繁多,每一種都有着獨特的用途和歷史。而“一十八般兵器”這個成語所涵蓋的,遠不止是冰冷的武器本身,更是無數英雄豪傑的傳奇與熱血。 話說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名叫李牧的將軍。他所統領的軍隊常常要面對來自各方的強敵。在一次與匈奴的激戰中,李牧深知兵器的重要性。他的士兵們配備了各種各樣的兵器,有長槍,那長槍如游龍出海,在戰場上刺破敵人的防線;有大刀,那大刀揮舞起來虎虎生風,砍殺敵人毫不留情。 然而,李牧發現,單一的兵器在戰鬥中往往會受到限制。比如長槍適合遠距離攻擊,但在近身搏鬥時就顯得有些笨拙;大刀雖威力巨大,但在狹窄的空間內難以施展。爲了讓軍隊在戰鬥中能夠應對各種複雜的情況,李牧開始研究並訓練士兵們熟練掌握多種兵器。 他要求士兵們不僅要精通自己擅長的兵器,還要了解和掌握其他常見的兵器。比如弓箭,能在遠距離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短劍,便於攜帶,在近身突襲時能發揮奇效;還有戟,兼具攻擊和防禦的功能。 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實戰磨合,李牧的軍隊成爲了一支真正的“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的勁旅。在戰場上,他們根據不同的戰況,靈活地運用各種兵器,相互配合,協同作戰。 當匈奴再次來襲時,李牧的軍隊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有的士兵手持長槍衝鋒在前,打亂敵人的陣形;有的則手持弓箭在後方精準射擊,壓制敵人的進攻;而在近身肉搏時,手持大刀、短劍的士兵們又能迅速殺敵。 這一場戰鬥,李牧的軍隊大獲全勝,讓匈奴聞風喪膽。從此,李牧和他的“十八般兵器”戰術名震天下。 後世之人在提及這段歷史時,常用“一十八般兵器”來形容具備多種技能、手段或方法,以應對複雜多變的情況。它不僅是對古代戰爭智慧的一種讚美,更是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多種本領,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一十八般兵器-成語圖片

一十八般兵器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