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是處

成語拼音

yī wú shì chù

一無是處成語解釋

是對,正確。沒有一點兒對的或好的地方。

典故出處

明·張岱《與胡季望》是猶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錯,烹飪燔炙,一無是處。明眼觀之,只發一粲。”

成語典故

我們看問題要全面、要一分爲二,不要因爲人家有缺點,就認爲人家一無是處。

成語造句

他從來不願意反思自己,總覺得身邊的人這不好那不好,卻沒意識到自己在別人眼中也是一無是處。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國度,有一位名叫子虛的年輕人。子虛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辛勤勞作,只爲能讓他過上安穩的日子。然而,子虛卻從小就表現出了與衆不同的性格和行爲。 他在學業上毫無進取之心,先生授課時,他總是心不在焉,思緒飄飛。別的同窗都在努力讀書,期望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子虛卻覺得讀書太過枯燥乏味,對知識毫無興趣。 隨着年齡的增長,子虛也到了該幫忙家中務農的年紀。但他在農田裏的表現也是令人失望至極。他不願意付出努力去學習農耕技巧,對於播種、除草、收割等農活,總是敷衍了事。每當烈日當空,別人都在田間埋頭苦幹,他卻總是找各種藉口偷懶,躲在樹蔭下乘涼。 後來,村裏有商人組織了一支商隊,準備前往遠方貿易。子虛覺得這是個擺脫農活的好機會,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商隊。然而,在商隊的旅途中,他的缺點再次暴露無遺。他缺乏商業頭腦,對貨物的價值和市場需求一無所知。在與其他商人的交流和合作中,他常常固執己見,不願意聽取他人的建議,導致多次交易失敗,讓商隊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回到家鄉後,子虛又嘗試去學習一門手藝,比如木工。但他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耐心和毅力去掌握精湛的技藝。做出來的木器粗製濫造,根本無人問津。 久而久之,子虛在村裏的名聲越來越差。無論是在學業、農業還是商業、手藝方面,他都沒有展現出任何的才能和優點,可謂是一無是處。人們提起他時,都只是搖頭嘆息,感慨他浪費了大好的時光和機會。 而與子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村裏有一位名叫有爲的年輕人。有爲出身貧寒,但他勤奮好學,刻苦努力。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最終考取了功名,成爲了一名官員,爲百姓謀福祉;在農業上,他善於總結經驗,不斷改進種植方法,使得自家農田年年豐收;在商業方面,他敏銳地捕捉市場需求,誠信經營,生意越做越紅火;在手工藝方面,他也憑藉着自己的堅持和鑽研,成爲了一名出色的工匠。 子虛的故事成爲了村裏教育後人的反面教材,人們以此告誡年輕一代,切不可像子虛那樣,渾渾噩噩,毫無目標,最終落得一無是處的下場,而應該像有爲那樣,勤奮努力,找準自己的方向,發揮自己的才能,爲自己和社會創造價值。

一無是處-成語圖片

一無是處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