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獻三售
成語拼音
- yī xiàn sān shòu
一獻三售成語解釋
- 指人臣過蒙寵幸。同一獻三酬”。
典故出處
- 唐·劉禹錫《問大鈞賦》楚臣《天問》不酬,今臣過幸,一獻三售。”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每次參加比賽,他總是竭盡全力表現自己,希望能得到認可,然而結果卻總是不盡人意,彷彿他的努力成了一獻三售,無人賞識。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人才輩出。有一個名叫子虛的年輕人,他飽讀詩書,心懷壯志,渴望能夠在這亂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才華,成就一番偉業。
子虛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家,但他從小就聰慧過人,對知識有着強烈的渴求。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四處求學,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和見解。
當子虛認爲自己已經學有所成,便決定踏上仕途,尋找一個能夠讓他一展抱負的諸侯國。他首先來到了實力較爲強大的齊國。
在齊國,子虛向齊王獻上了自己精心構思的治國方略。他詳細闡述瞭如何加強農業生產,以確保國家的糧食充足;如何改革軍事制度,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如何選拔賢能之士,讓國家的治理更加清明。然而,齊王卻對此不以爲然,認爲子虛不過是一介書生,空談理論,毫無實際經驗。子虛的第一次“獻”,以失敗告終。
但子虛並未氣餒,他又輾轉來到了趙國。這次,他針對趙國當時面臨的邊境危機,提出了一系列的防禦策略。他分析了敵軍的特點和作戰方式,建議趙國加強邊境的防禦工事,訓練精銳的邊防部隊。然而,趙王卻沉迷於聲色犬馬,對國家的安危漠不關心,子虛的建議再次被忽視。
接連的碰壁並沒有讓子虛放棄,他繼續前往魏國。在魏國,子虛看到魏國國內貴族勢力膨脹,百姓生活困苦。於是他向魏王進言,主張削弱貴族的特權,減輕百姓的賦稅,以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民衆的向心力。可惜,魏王被貴族們所左右,根本聽不進子虛的忠言。
子虛一獻三售,卻始終未能得到賞識和重用。他滿心的抱負無處施展,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憤。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那些不重視人才、不聽忠言的諸侯國逐漸衰落。而子虛的故事也成爲了後世的一個警示,讓人們明白,一個國家若不能廣納賢才,傾聽良策,必將走向衰敗。
在當今社會,我們也應當以史爲鑑,善於傾聽他人的有益建議,莫讓“一獻三售”的悲劇重演。
一獻三售-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