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之會

成語拼音

yī shāng zhī huì

衣裳之會成語解釋

與兵車之會”相對而言,指春秋時代諸國之間和好的會議。

典故出處

《穀梁傳·莊公二十七年》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兩國之間本想通過友好交流解決爭端,沒想到這場被寄予厚望的會面最終卻演變成了一場激烈的衝突,哪裏還有當初所期待的衣裳之會的平和氛圍。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複雜多變。 當時,有兩個諸侯國——晉國和楚國,實力強大,都想稱霸中原。爲了爭奪霸權,兩國時常發生戰爭,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晉國和楚國的國君都意識到,長期的戰爭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使國家疲憊不堪,國力衰退。於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兩國決定嘗試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爭端。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晉國國君和楚國國君決定舉行一次會盟。兩國都派出了重要的大臣和將領,帶着誠意前往約定的地點。 會盟的場地佈置得莊重而肅穆。兩國的旗幟飄揚,士兵們整齊地排列在兩旁。當晉國國君和楚國國君相見時,他們相互致以敬意,展現出了對和平的渴望。 在這次會盟中,雙方摒棄了以往的敵對態度,開始坦誠地交流。他們討論着如何劃分勢力範圍,如何避免衝突的再次發生,以及如何共同維護中原地區的穩定與繁榮。 最終,經過一番艱難的談判和協商,晉國和楚國達成了協議。這次會盟並非是爲了炫耀武力或者爭奪利益,而是以和平、友好爲目的。雙方都穿着莊重的禮服,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彼此,這便是所謂的“衣裳之會”。 這次衣裳之會成爲了春秋時期的一段佳話,也爲其他諸侯國樹立了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榜樣。此後,晉國和楚國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了相對的和平,兩國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經濟也逐漸恢復和發展。 “衣裳之會”這個成語,正是從這段歷史中而來,它代表着一種和平、友好、文明的交流方式,強調通過平等和尊重來解決問題,而非訴諸武力和戰爭。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智慧和理念始終閃耀着光芒,提醒着後人珍惜和平,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紛爭。

衣裳之會-成語圖片

衣裳之會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