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事無功
成語拼音
- yí shì wú gōng
疑事無功成語解釋
-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會有效果。
典故出處
-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韂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
成語典故
- 諸將多曰善!”張卬拔劍擊地曰疑事無功,今日之議,不得有二!”★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淮陽王更始元年》
成語造句
- 做事情如果顧慮太多,前怕狼後怕虎,就很容易出現疑事無功的局面,導致最終一事無成。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充分展現了“疑事無功”的道理。
戰國時期,秦國想要攻打韓國。韓國的謀臣派了一位名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前往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試圖以此來消耗秦國的人力和物力,從而減輕秦國對韓國的軍事壓力。
秦王嬴政採納了鄭國的建議,徵發大量民夫,開始修建一條規模巨大的灌溉渠道。然而,在工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秦國的宗室大臣們察覺到了韓國的陰謀,紛紛向秦王進諫,說鄭國別有用心,秦國耗費了如此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可能會得不償失。秦王嬴政聽聞這些言論,心中也產生了疑慮,開始思考是否要停止這項工程。
此時,李斯站了出來,他向秦王進言道:“如今工程已經進行了大半,如果中途停止,那之前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將付諸東流,而且還會讓天下人恥笑秦國沒有決心和毅力完成大事。況且,興修水利雖然短期內消耗了國力,但從長遠來看,一旦渠道修成,將極大地促進秦國的農業發展,爲秦國帶來源源不斷的糧食和財富。若因爲一時的疑慮而放棄,那纔是真正的‘疑事無功’,錯失了使秦國更加強大的良機。”
秦王嬴政聽了李斯的話,深思熟慮後,決定繼續支持鄭國完成水利工程。最終,經過多年的努力,這條渠道終於修成,被命名爲“鄭國渠”。鄭國渠的建成,使得關中地區的大片荒地變成了肥沃的農田,秦國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國力也因此更爲強盛。
後來,秦國憑藉着強大的國力,逐一消滅了六國,實現了統一大業。而當初秦王嬴政在面對諸多質疑和困難時,能夠堅定信念,不被疑慮所左右,最終成就了一番偉業。倘若他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半途而廢,那麼秦國的發展或許會陷入停滯,統一六國的大業也可能會遙遙無期。
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在做大事時,要有堅定的決心和信念,不能因爲一時的疑慮和困難就輕易放棄。否則,就會如“疑事無功”所言,最終一事無成。
疑事無功-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