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毀爲罰
成語拼音
- yǐ huǐ wéi fá
以毀爲罰成語解釋
- 根據人們的非毀給以懲罰。
典故出處
- 《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爲賞,以毀爲罰也,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術矣。”尹知章注以譭譽爲賞罰,則官自然失理。”
成語典故
- 以譽爲賞,以毀爲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爲也。★《韓非子·有度》
成語造句
- 在處理問題時,我們絕不能憑主觀臆斷以毀爲罰,而應該充分調查,依據事實和規定做出公正的裁決。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有一位君主名叫厲王。厲王執政期間,國家的政治局勢頗爲複雜。
當時,國內民生艱難,百姓們對朝廷的諸多政策頗有怨言。然而,厲王卻不願意傾聽民聲,反而採取了極端嚴厲的手段來控制輿論。
厲王派遣了衆多的密探分佈在各個角落,只要聽到有人對朝廷稍有微詞,便立即將其抓捕入獄,施以重罰。這種做法讓百姓們人人自危,不敢輕易開口談論國事。
朝中的一位大臣名叫召公,他深知厲王如此作爲將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於是,他鼓起勇氣向厲王進諫道:“大王,如今您這樣以毀爲罰,不讓百姓們發表意見,就如同堵塞了河流的源頭。水一旦被堵塞,積蓄的力量會越來越大,最終衝破堤壩,造成無法挽回的災難。百姓們的言論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打壓,積怨會越來越深,國家的穩定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然而,厲王根本聽不進去召公的勸告,依然我行我素。
隨着時間的推移,百姓們心中的憤怒和不滿如同即將爆發的火山。終於,在一次嚴重的自然災害後,百姓們再也無法忍受厲王的暴政,紛紛起來反抗。
厲王被迫逃離了王宮,國家陷入了混亂之中。曾經繁華的國度,因爲厲王錯誤的以毀爲罰的政策,變得滿目瘡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統治者應該廣開言路,傾聽民衆的聲音,而不是一味地以懲罰來壓制批評和不滿。否則,最終只會導致政權的動盪和國家的衰敗。正如古人云:“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只有尊重民意,讓百姓能夠自由地表達,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以毀爲罰-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