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儆效尤
成語拼音
- yǐ jǐng xiào yóu
以儆效尤成語解釋
- 儆使人警醒,不犯錯誤;效仿效,效法;尤過失。指處理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用來警告那些學着做壞事的人。
典故出處
- 《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
成語典故
- 我以爲各人均應先打屁股百下,以儆效尤。★魯迅《準風月談·文牀秋夢》
成語造句
- 對於那些違規違紀的行爲,必須嚴肅處理,以達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城鎮。這裏商業發達,百姓安居樂業。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不法之徒開始在這個城鎮中滋生。
有一個名叫張三的商人,他經營着一家頗有名氣的綢緞莊。起初,他憑藉着誠信和優質的貨品贏得了顧客的信賴,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但漸漸地,張三被利益衝昏了頭腦,他開始在綢緞的質量上動手腳,以次充好,欺騙顧客。
起初,這種行爲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張三也因此獲得了不少不義之財。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顧客發現了綢緞的質量問題,他們紛紛對張三的店鋪表示不滿和譴責。
然而,張三並沒有悔改之意,反而變本加厲。他認爲只要能夠瞞天過海,繼續賺取暴利,就無需在意顧客的抱怨。
這時,一位名叫李四的年輕書生站了出來。李四飽讀詩書,深知誠信經營對於一個城鎮繁榮的重要性。他收集了張三欺詐顧客的證據,並將其呈交給了當地的官員。
官員在瞭解了事情的真相後,大爲震怒。他決定對張三進行嚴厲的懲處,不僅沒收了他的綢緞莊,還對他處以重罰,並將他遊街示衆,以警告其他可能有不法心思的商人。
官員在公開場合說道:“張三之行爲,令人髮指。今對其嚴懲,乃是以儆效尤。望諸位商家以其爲戒,誠信爲本,莫要爲了一時之利而喪失良心,破壞城鎮之商業秩序。”
此一舉動在城鎮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他的商人看到張三的下場,心中都充滿了敬畏,紛紛開始自我反省,重新審視自己的經營之道。
從此,這個城鎮的商業又恢復了往日的繁榮與誠信,百姓們也能夠買到貨真價實的商品。而“以儆效尤”這個詞,也成爲了人們口口相傳的警示,提醒着每一個人要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規範,不可爲非作歹。
以儆效尤-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