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狸致鼠、以冰致繩

成語拼音

yǐ lí zhì shǔ、yǐ bīng zhì shéng

以狸致鼠、以冰致繩成語解釋

用貓招引老鼠,用冰作繩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典故出處

《呂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想要解決這個難題,卻用了完全錯誤的方法,就如同以狸致鼠、以冰致繩,怎麼可能成功呢?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君主,他一心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這位君主起初滿懷熱情,廣納賢才,制定了一系列看似完美的政策和法規。他希望通過這些舉措能夠迅速改變國家的面貌,讓國家走向富強。然而,他卻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對於民衆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瞭解不足。 他所制定的政策,就如同“以狸致鼠”。狸貓本是老鼠的天敵,用狸貓去吸引老鼠,這顯然是違背常理的。君主的某些政策本意是激勵百姓努力勞作,但由於過於嚴苛和不切實際,反而讓百姓感到壓力巨大,心生牴觸,失去了勞作的積極性。 在推行法令方面,他也犯了類似的錯誤。他期望通過極其嚴格和僵化的法令來規範百姓的行爲,達到社會的安定有序。這就好比“以冰致繩”,想用冰塊來做成繩子,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過於冷酷和不靈活的法令,不僅沒有讓社會秩序變得更好,反而引發了民衆的不滿和反抗。 有一位忠臣,深知君主的做法存在問題,便斗膽進諫。他向君主講述了歷史上那些因爲政策不當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比如某個朝代因爲賦稅過重,導致民不聊生,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起義。他還提到,曾經有一個國家,法令過於嚴苛,失去了民心,使得國家分崩離析。 君主聽後,陷入了沉思。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於沒有充分考慮到國情和民意,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行政策和法令。 最終,君主決定重新審視和調整自己的治國策略。他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制定出更加合理、人性化的政策和法令。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國家逐漸走上了正軌,百姓們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做事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實際情況,遵循客觀規律,不能憑藉主觀臆想,否則就會像這位君主起初那樣,事與願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以狸致鼠、以冰致繩-成語圖片

以狸致鼠、以冰致繩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