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禮相待

成語拼音

yǐ lǐ xiāng dài

以禮相待成語解釋

用應有的禮節接待。

典故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九回趙樞密留住禇堅,以禮相待。”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始終做到無論對方身份如何,都能以禮相待,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關係。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局勢動盪。 有一個小國,名叫衛國。衛國的國君衛靈公雖然在治國方面能力平平,但他善於納諫,對待臣民也較爲寬厚。 在衛國的都城,有一位名叫孔圉的大夫。孔圉爲人正直,學識淵博,處理政務井井有條,深受百姓的愛戴。然而,孔圉有一個小小的缺點,就是性格有些急躁,偶爾會在處理事務時與人發生爭執。 有一次,孔圉與另一位大夫在朝堂上因爲一項政策的實施產生了激烈的爭論。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氣氛一度十分緊張。就在衆人都以爲這場爭論會以不歡而散收場時,孔圉卻率先做出了讓步。他意識到自己在爭論過程中過於激動,可能沒有充分考慮到對方的觀點。於是,他主動向對方道歉,並表示願意重新審視自己的想法。那位大夫見孔圉如此以禮相待,也深受感動,同樣反思了自己的態度。最終,兩人心平氣和地共同商討出了一個更爲完善的方案。 衛靈公聽聞此事後,對孔圉的行爲大加讚賞。他在朝堂上對衆臣說:“孔圉大夫不僅有才能,更難得的是能以禮相待,如此胸懷,實乃我衛國之幸。”此後,孔圉在衛國的威望愈發高漲,而衛國也因爲衆多像孔圉這樣以禮相待的臣子,國內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在那個時代,各國之間常常爲了爭奪土地和資源而兵戎相見。衛國由於地處強國之間,時常面臨着被侵略的威脅。有一年,鄰國的軍隊陳兵邊境,意圖進犯衛國。衛靈公決定派遣使者前往鄰國,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化解危機。孔圉主動請纓,擔當此任。 當孔圉到達鄰國後,他沒有以強硬的態度指責對方的侵略意圖,而是以禮相待,誠懇地與鄰國的國君交流。他先是讚揚了鄰國的強大和繁榮,然後分析了戰爭帶來的災難和損失,最後表達了衛國希望與鄰國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願望。鄰國國君被孔圉的真誠和以禮相待所打動,最終決定撤兵,兩國化干戈爲玉帛。 孔圉以禮相待的行爲不僅爲衛國贏得了和平,也讓他的名字在各國之間傳頌。他的故事成爲了人們口中的美談,也讓“以禮相待”這個成語所蘊含的智慧和力量得以流傳。 時至今日,“以禮相待”仍然是我們爲人處世的重要準則。它提醒着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保持謙遜、尊重和友善,用禮貌和真誠去化解矛盾,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以禮相待-成語圖片

以禮相待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