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莛叩鐘

成語拼音

yǐ tíng kòu zhōng

以莛叩鐘成語解釋

莛草莖。原意是鐘的音量大,用草莖去敲,就不能使它發出應有的響聲◇比喻學識淺薄的人向知識淵博的人請教。

典故出處

漢·東方朔《答客難》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

成語典故

今欲上質高賢,又恐語涉淺陋,未免以莛叩鐘”,自覺唐突,何敢冒昧請教!★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六回

成語造句

對於那些複雜的科學難題,他僅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就試圖去解答,無異於以莛叩鐘。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張生的年輕人,他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農家,但卻心懷壯志,渴望能夠出人頭地,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張生自幼聰慧,勤奮好學,雖然家境貧困無法供他進入正規的學府,但他憑藉着自己的毅力和對知識的渴望,常常跑到村裏的私塾外偷偷聽課,並且想盡辦法借閱書籍來閱讀。 隨着年齡的增長,張生的學識日益豐富,他開始渴望能夠將自己的才華展現給世人。有一次,當地的郡守舉辦了一場文學聚會,邀請了衆多文人雅士參加。張生聽聞這個消息後,決定前往參加,希望能夠藉此機會嶄露頭角。 在聚會上,衆多文人墨客高談闊論,分享着自己的詩詞文章。張生起初有些膽怯,但在旁人的鼓勵下,他鼓起勇氣站了出來,發表了自己對於文學和時事的見解。然而,他的觀點卻與在場的大多數人截然不同。 那些自認爲才高八斗的文人雅士們,對張生的言論嗤之以鼻,認爲他不過是一個出身貧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鄉野小子,竟敢在他們面前大放厥詞。其中一位頗有名望的學者更是對張生進行了嚴厲的駁斥,認爲他是以莛叩鐘,不自量力。 面對衆人的嘲笑和貶低,張生並沒有退縮。他深知自己的見解或許不夠成熟,但他堅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他據理力爭,引經據典,試圖讓大家理解他的想法。 然而,這場爭論最終還是以張生的失敗告終。他黯然離開了聚會,心中充滿了失落和困惑。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反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和思考。 多年後,張生憑藉着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金榜題名。他入朝爲官,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爲國家和百姓做出了許多貢獻。 曾經那些嘲笑他以莛叩鐘的人,此時也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而張生始終銘記着曾經的挫折,以更加謙遜和勤奮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職責和學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嘲笑那些看似弱小或者出身卑微的人,因爲他們或許有着巨大的潛力和獨到的見解。而我們自己,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也不應因他人的否定而氣餒,只要堅持不懈,終有一天能夠證明自己的價值。

以莛叩鐘-成語圖片

以莛叩鐘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