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私廢公
成語拼音
- yǐ sī fèi gōng
以私廢公成語解釋
- 由於私情而廢棄公務。
典故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晃回顧衆將,厲聲大叫曰‘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公驚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言訖,揮大斧直取關公。”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工作中,我們絕不能因個人的情感和利益而做出不當的選擇,以私廢公,損害集體的利益。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某個王朝,有一位名叫李恪的官員。李恪出身貧寒,但憑藉着自身的勤奮和聰慧,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最終步入仕途。
起初,李恪爲官清廉,一心爲民,深受百姓的愛戴和上級的賞識。他在地方任職期間,積極推行各種改革措施,使得當地的經濟繁榮,治安良好。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李恪的心態逐漸發生了變化。他的家族中,有一位堂兄李宏,因生意失敗欠下鉅額債務。李宏找到李恪,希望他能利用職權爲自己謀取一些利益,幫助自己擺脫困境。李恪起初是拒絕的,他深知爲官者應以公爲重,不能徇私舞弊。
但李宏不斷地向李恪哭訴,講述家族的情誼和自己的困境。李恪最終心軟,決定幫助李宏。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暗中爲李宏的生意提供便利,甚至挪用了一部分公款來填補李宏的債務漏洞。
李恪的這些行爲,雖然暫時解決了李宏的問題,但卻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他的下屬們看到他爲了私情而違反規定,也紛紛效仿,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當地的官場風氣變得污濁不堪,百姓們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與此同時,朝廷派遣了一位監察御史前來巡查。這位御史剛正不阿,明察秋毫。經過一番調查,他發現了李恪以私廢公的種種罪行。
御史將李恪的罪行如實上報朝廷。朝廷大爲震怒,立即下令將李恪革職查辦。李恪在獄中懊悔不已,他想起了古代那些清正廉潔、一心爲公的賢臣,如包拯、海瑞等,他們始終堅守原則,不爲私情所動,爲百姓謀福祉,爲國家盡忠誠。而自己卻因爲一時的軟弱和親情的羈絆,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不僅毀了自己的前程,還玷污了爲官者的聲譽。
最終,李恪被依法嚴懲,他的家族也因此蒙羞。這個故事成爲了後世的警示,告誡人們在面對私情和公理時,要堅守正道,切不可因私廢公,否則必將自食惡果。
以私廢公-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