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之讒
成語拼音
- yì yǐ zhī chán
薏苡之讒成語解釋
- 比喻被人誣衊,蒙受冤屈。同薏苡之謗”。
典故出處
- 清·李漁《玉搔頭·拾愁》忠能格主,不蒙薏苡之讒;功每先人,曾在麒麟之強。”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本是一心爲民的好官,卻因小人的惡意中傷,遭受了薏苡之讒,最終被革職查辦,實在令人惋惜。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馬援的將領。他一生爲國家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馬援出身將門,年少時就胸懷大志。成年後,他投身軍旅,憑藉着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無畏的勇氣,屢次擊敗敵軍。
當時,南方邊境常有叛亂髮生,馬援主動請纓,率領大軍前往平叛。在戰場上,他身先士卒,指揮有方,經過艱苦的戰鬥,終於平息了叛亂,使邊境重歸安寧。
後來,他又出征北方,抵禦外敵的入侵。在艱苦的環境中,他與士兵們同甘共苦,深受士兵們的愛戴和尊敬。
然而,馬援的功績卻引來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怨恨。當他凱旋歸來時,有人向皇帝進讒言,誣陷他在征戰途中貪污受賄。而所謂的“贓物”,竟然是一車薏苡。薏苡是一種常見的植物,其果實有一定的藥用價值。馬援在征戰途中,發現薏苡能抵禦當地的瘴氣,便帶了一車回來準備種植。
可是,那些心懷叵測之人卻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惡意詆譭馬援。皇帝在讒言的矇蔽下,對馬援產生了懷疑和不滿。
馬援因此蒙冤受屈,最終含恨而終。直到後來,皇帝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明白了馬援的忠心耿耿,可爲時已晚。
這便是“薏苡之讒”的故事。它讓我們看到,在歷史的長河中,功臣良將有時也會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被小人的讒言所害。這也警示着後人,在評判一個人時,要明辨是非,不能輕易被讒言所左右,以免讓忠臣義士寒心,令正義蒙羞。同時,也讓我們懂得,嫉妒和怨恨往往會扭曲人的心靈,使人做出不道德甚至罪惡的事情。我們應當以公正和善良的心去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功績和付出。
薏苡之讒-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