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利乘便
成語拼音
- yīn lì chéng biàn
因利乘便成語解釋
- 因順着。憑藉有利的形勢。
典故出處
- 漢·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成語典故
- 古話說,因利乘便”,確實是不應該坐失良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四章
成語造句
-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能夠因利乘便,最終成就帝業。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風雲變幻的時刻,而“因利乘便”這一策略常常成爲決定勝負、成就大業的關鍵。
讓我們將目光回溯到秦朝末年,那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率先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點燃了反秦的烽火。然而,最終能夠在這場激烈的角逐中脫穎而出的,卻是劉邦和項羽。
劉邦原本只是沛縣的一個小小的亭長,身份低微。但他善於審時度勢,敏銳地洞察到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局勢所帶來的機遇。當各路義軍紛紛興起之時,劉邦也抓住時機,組建了自己的隊伍。
在西進關中的過程中,劉邦充分展現了“因利乘便”的智慧。他一路上廣納賢才,聽取謀士們的建議。當秦軍主力被項羽吸引在鉅鹿戰場時,關中地區的防守相對薄弱。劉邦果斷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率領軍隊迅速西進,一路上勢如破竹。他避開了秦軍的鋒芒,選擇了相對容易進攻的路線,不斷招降納叛,擴充自己的實力。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項羽雖然在鉅鹿之戰中展現出了驚人的勇猛和軍事才能,一舉擊敗了秦軍主力,但他在戰略上卻未能像劉邦那樣善於“因利乘便”。項羽過於注重個人的武力和榮耀,在戰後處理各方勢力的關係上顯得不夠靈活,也沒有及時抓住關中地區這一戰略要地。
劉邦進入關中後,秦王子嬰投降。劉邦深知此時的關中百姓歷經戰亂,渴望安定。於是,他下令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贏得了關中百姓的衷心擁護。這一舉措爲他在關中站穩腳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因爲劉邦能夠因利乘便,善於抓住時機,靈活運用策略,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戰勝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
“因利乘便”並非只是一種簡單的策略,它需要敏銳的洞察力、果斷的決策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在歷史的進程中,無數的英雄豪傑都曾憑藉着這一智慧,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我們在生活中,也應當學會觀察形勢,把握機遇,因利乘便,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因利乘便-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