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時對景
成語拼音
- yìng shí duì jǐng
應時對景成語解釋
- 應適合;對相合。適合當時的情景。
典故出處
- 清·曾樸《孽海花》第八回應時對景,我們各賀一杯,你再說飛觴吧。”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每到春天,公園裏的花朵競相綻放,湖水波光粼粼,這般美好的景象正應時對景,讓人陶醉其中。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墨的文人。李墨家境貧寒,但他自幼聰慧,勤奮好學,一心渴望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李墨的才華在當地小有名氣,然而,命運卻似乎總是與他開玩笑。每次科舉,他都名落孫山,這讓他備受打擊,但他從未放棄。
有一年,朝廷突然發佈了一道新的政令,對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重大改革。這一變化讓許多學子措手不及,而李墨卻敏銳地察覺到,這或許是他的一個機會。
他日夜苦讀,根據新的考試要求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次變革後的科舉考試中,李墨終於脫穎而出,高中進士。
李墨被分配到一個偏遠的縣城擔任縣令。初來乍到,他發現這個縣城雖然風景秀麗,但百姓生活困苦,治安混亂。
李墨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他決定深入瞭解民情,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他每日走街串巷,與百姓交流,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
在這個過程中,李墨發現當地的農業生產方式十分落後,導致糧食產量低下。於是,他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引進了新的農作物品種,並教導百姓改進種植技術。
恰逢那一年風調雨順,百姓們按照李墨的方法辛勤勞作,最終獲得了豐收。糧食的富足解決了百姓的溫飽問題,也讓縣城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
然而,好景不長。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襲擊了這個縣城,許多農田被淹,房屋倒塌,百姓流離失所。李墨心急如焚,他立即組織縣衙的官員和百姓展開抗洪救災工作。
在救災過程中,李墨應時對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配人力和物資。他先是安排強壯的勞動力加固堤壩,防止洪水進一步蔓延;又組織人員爲受災的百姓搭建臨時住所,發放救災物資。
在李墨的帶領下,經過數天的奮戰,洪水終於退去,縣城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李墨的功績得到了上級的賞識,他被調往更大的城市擔任官職。在新的崗位上,他依然秉持着應時對景的原則,爲百姓謀福祉,成爲了百姓心中的好官。
李墨的故事在當地傳頌不衰,他的智慧和勇氣成爲了人們學習的榜樣。而“應時對景”這個成語,也因他的事蹟而更加深入人心,提醒着後人在面對各種情況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才能取得成功。
應時對景-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