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合取容

成語拼音

tōu hé qǔ róng

偷合取容成語解釋

奉承迎合別人,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同“偷合苟容”。

典故出處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論》:“偷合取容,以至圽身。”

成語典故

戰國末期,秦國逐步消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國,大將白起與王翦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白起用兵如神威震天下,後因不能迎合秦王與范雎被逼自殺。王翦則在統一大功告成時偷合取容,告老還鄉,被秦王封爲武成侯,安享天年。

成語造句

他爲了個人利益,不惜採用不正當的手段偷合取容,實在令人不齒。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個人物,他的行爲完美地詮釋了“偷合取容”這個成語。 此人名爲張孟談,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當時晉國的政權被智、韓、魏、趙四家大夫所掌控,而智氏一族最爲強大。智伯向韓、魏、趙三家索要土地,韓、魏兩家畏懼智伯的勢力,選擇了順從,唯有趙家堅決不從。智伯便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家,圍困趙家於晉陽。 趙家危在旦夕,趙襄子派張孟談祕密出城,前往韓、魏軍營中游說。張孟談深知韓、魏兩家也擔憂智伯日後會對他們不利,於是巧言令色,憑藉着自己的口才和謀略,成功地說服韓、魏兩家反過來與趙家結盟。最終,三家聯合打敗了智伯,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然而,在這之後,張孟談卻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爲雖然幫助趙家取得了勝利,但也引起了其他幾家的嫉妒和猜疑。爲了避免日後可能面臨的災禍,他決定急流勇退,向趙襄子提出辭官歸隱。趙襄子極力挽留,但張孟談去意已決,他說:“臣之功,偷合取容,今見功而身死,臣所不願也。”就這樣,張孟談離開了朝堂,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張孟談的這種行爲,正是“偷合取容”的體現。他爲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不惜迎合時勢,見風使舵。雖然他在關鍵時刻爲趙家立下了大功,但他也深知這種功勞可能會爲自己帶來禍端。他的選擇雖然看似明智,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複雜和殘酷。 歷史上像張孟談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在權力和利益的爭鬥中,往往會選擇“偷合取容”的方式來保全自己。這種行爲或許能夠讓他們在一時獲得好處,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失去更多。因爲真正能夠被歷史銘記和尊重的,往往是那些堅守原則、敢於擔當的人。而“偷合取容”者,終究只是歷史中的一個匆匆過客,雖曾風光一時,卻難以留下真正有價值的印記。我們應當從這些歷史故事中汲取教訓,在面對抉擇時,堅守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不做“偷合取容”之人。

偷合取容-成語圖片

偷合取容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