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炭漆身

成語拼音

tūn tàn qī shēn

吞炭漆身成語解釋

以之爲忍辱含垢,矢志復仇的典實。

典故出處

戰國時,豫讓受知於智伯。後,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爲報知遇之恩,矢志復仇。於是漆身爲厲,吞炭爲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成語典故

春秋末期,晉國內亂,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家將豫讓發誓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把他放了。第二次他把全身漆成癩子,然後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成語造句

他爲了復仇,竟然做出了吞炭漆身這般極端的事情,其決心和毅力令人驚歎。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令人敬佩的人物,他的故事充滿了悲壯與堅韌。 他叫豫讓,原本是晉國大夫智伯的家臣。智伯對豫讓有知遇之恩,兩人關係十分密切。然而,晉國的政治局勢風雲變幻,後來智伯被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所滅,智伯的土地也被瓜分。豫讓僥倖逃脫,藏匿起來。 豫讓目睹主公的遭遇,心中悲憤難平,他決心爲智伯報仇。於是,他開始了自己艱難的復仇之路。他更名改姓,僞裝成受刑的人,進入趙襄子的宮中去修廁所,想要趁機刺殺趙襄子。但趙襄子十分警覺,在上廁所的時候察覺出了豫讓的異常,一番盤問後得知了他的身份和目的。趙襄子的手下想要殺死豫讓,但趙襄子卻敬佩他的忠義,認爲他是個義士,便把他釋放了。 豫讓並未因此放棄,他爲了不讓人認出自己,竟然吞下火炭使自己的聲音變得沙啞,用漆塗滿全身讓自己的皮膚潰爛,改變自己的容貌和身形。他的妻子在路上遇到他,都沒能認出他來。豫讓的朋友看到他如此模樣,心疼地對他說:“以你的才能,如果去侍奉趙襄子,一定會得到他的親近和重用,到時候再找機會報仇,不是更容易嗎?何必這樣折磨自己呢?”豫讓堅定地回答:“如果我去侍奉趙襄子,那就是對智伯的背叛。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表達我對智伯的忠誠,我不能違背自己的初心。” 有一天,豫讓埋伏在趙襄子必經的一座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趙襄子猜到可能是豫讓又來行刺,派人搜索,果然又發現了豫讓。趙襄子十分感慨地對豫讓說:“你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他們都被智伯所滅,你爲什麼不爲他們報仇,單單要爲智伯報仇呢?”豫讓回答:“範氏、中行氏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樣對待他們。而智伯把我當作國士,所以我也要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被豫讓的忠誠深深打動,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放過豫讓了,否則後患無窮。豫讓也明白自己這次在劫難逃,他請求趙襄子脫下一件衣服,讓他象徵性地刺幾下,以表達自己爲智伯報仇的心願。趙襄子滿足了他的請求,豫讓拔劍多次刺向衣服,然後仰天高呼:“我終於可以報答智伯的恩情了!”說完便自刎而死。 豫讓吞炭漆身的故事,成爲了千古傳頌的忠義典範。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忠誠的最高境界,他的精神激勵着無數後人,讓人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信念和情感是超越生死的。

吞炭漆身-成語圖片

吞炭漆身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