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言生事

成語拼音

zào yán shēng shì

造言生事成語解釋

捏造虛言以挑起事端。

典故出處

《孟子·萬章上》好事者爲之也。”宋·朱熹集註好事,謂喜造言生事之人也。”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只消說他造言生事,頂名告他一狀,不怕不拿大錠大帛出來買靜求安。”

成語典故

自知理屈,謹具伏辯,從此不敢再到某公館滋鬧,並不敢在外造言生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六回

成語造句

他平日裏就喜歡捕風捉影,無中生有,這次竟然造言生事,給大家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王朝,政治局勢複雜多變,人心惶惶。 有一位名叫李進的官員,他原本出身貧寒,但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一步步爬上了高位。然而,隨着權力的增長,他的內心也逐漸被慾望所侵蝕。 李進所在的朝堂之上,派系林立,各方勢力明爭暗鬥。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獲取更多的權力,李進開始不擇手段。他善於揣摩上司的心思,常常迎合上司的喜好,阿諛奉承,以此獲得上司的信任。 與此同時,他對那些可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同僚,心懷嫉妒和怨恨。爲了剷除這些眼中釘,李進使出了陰險的招數——造言生事。 一次,一位正直的官員王謙因在朝堂上直言進諫,指出了朝政中的一些弊端。這本是出於對國家和百姓的一片忠心,但李進卻抓住這個機會,在背後惡意編造謠言,誣陷王謙有謀反之心。他在朝廷中散佈各種虛假的消息,聲稱王謙暗中勾結外邦,企圖顛覆王朝。 這些謠言很快就在朝廷中傳播開來,引起了軒然大波。王謙雖然清白無辜,但在李進的惡意中傷下,難以自證清白。皇帝聽聞此事後,大爲震怒,未經詳細調查便將王謙打入大牢。 然而,李進的惡行並未就此停止。他又將矛頭指向了另一位官員張衡。張衡爲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在朝中也頗有威望。李進嫉妒張衡的聲譽,再次故技重施,造言生事,誣陷張衡貪污受賄。 一時間,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官員們人人自危,生怕成爲李進下一個陷害的目標。而朝政也因爲李進的胡作非爲而變得混亂不堪,國家的發展陷入了困境。 終於,有一位名叫趙義的忠臣挺身而出。他深知李進的所作所爲已經嚴重危害到了國家的安危,決定收集證據,揭露李進的罪行。 經過一番艱難的調查和努力,趙義掌握了李進造言生事、誣陷忠良的大量證據。他在朝堂上義正言辭地向皇帝稟報了一切,皇帝這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被李進所矇蔽。最終,皇帝下令嚴懲李進,爲王謙、張衡等被誣陷的官員平反昭雪。 經過這一番波折,朝廷終於恢復了往日的清明,國家也重新走上了正軌。而李進因爲自己的惡行,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被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這個故事警示後人,切不可爲了一己私利而造言生事,陷害他人,否則必將自食惡果。

造言生事-成語圖片

造言生事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