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長論短

成語拼音

zhēng cháng lùn duǎn

爭長論短成語解釋

長、短指是與非。爭論誰是誰非。多指在不大重要的事情上過於計較。

典故出處

宋·陳亮《謝張侍御啓》競短爭長,無復此夢。”

成語典故

那礦師本來還想同柳知府爭長論短,聽見金委員如此一說,也就罷手。★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回

成語造句

在討論方案的過程中,大家應該集思廣益,而不是爭長論短,這樣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在一個名爲齊的諸侯國中,有兩位重臣,分別是甲和乙。 甲出身名門,才華橫溢,憑藉着家族的背景和自身的努力,很快在朝堂之上嶄露頭角,深受齊王的器重。乙則是從平民中崛起,憑藉着聰明才智和過人的謀略,也逐步在朝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起初,兩人同心協力,爲齊國的繁榮出謀劃策。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關係逐漸發生了變化。 在一次關乎國家重大決策的討論中,甲和乙對於策略的選擇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甲主張採取激進的進攻策略,認爲這樣可以迅速擴大齊國的版圖,提升國家的威望。乙則認爲應當穩健行事,先鞏固國內的根基,再考慮對外擴張。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在朝堂之上爭得面紅耳赤。 此後,這樣的爭論越來越多。無論是在軍事、內政還是外交等方面,只要一方提出觀點,另一方必然會提出不同的看法。漸漸地,這種爭論不再僅僅侷限於國事,甚至延伸到了個人的功績和地位上。 甲認爲自己出身高貴,爲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理應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權力。乙則覺得自己憑藉自身能力一步步走到今天,所做的貢獻絲毫不亞於甲。他們在朝堂內外爭長論短,使得朝中大臣也紛紛站隊,整個朝廷陷入了混亂。 齊王對此深感憂慮,他深知這樣的內鬥會削弱國家的實力。於是,他決定親自出面調解。齊王將甲和乙召集到一起,語重心長地說:“吾國正處於發展之關鍵時期,爾等應當以國家利益爲重,而非在此爭長論短。你們的才能寡人都深知,若能攜手合作,齊國必將繁榮昌盛;若繼續爭鬥,國家危矣。” 甲和乙聽了齊王的話,都陷入了沉思。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已經給國家帶來了危害,於是決定摒棄前嫌,共同爲齊國的未來努力。 從此,齊國在他們的齊心協力下,日益強大,成爲了當時的強國之一。而甲和乙也明白了,爭長論短只會帶來內耗,唯有團結合作,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個人的價值。

爭長論短-成語圖片

爭長論短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