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之音

成語拼音

zhèng wèi zhī yīn

鄭衛之音成語解釋

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典故出處

《禮記·樂記》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當今社會,一些低俗的音樂作品充斥市場,簡直如同古代的鄭衛之音,令人反感。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華夏大地,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更被視爲社會風氣和道德規範的象徵。 周王朝建立之初,周公制定了一套嚴謹的禮樂制度,規定了不同場合應使用的音樂,以維護社會的秩序和道德。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地區的音樂逐漸偏離了正統的雅樂規範。 在春秋時期,鄭、衛兩國的音樂開始流行起來。這些音樂節奏明快、旋律活潑,充滿了世俗的情感和誘惑。與莊重肅穆的雅樂相比,鄭衛之音更能迎合人們的感官享受和情感需求。 當時的一些諸侯和貴族,沉迷於這種新奇而富有激情的音樂。他們在宴會上大肆演奏鄭衛之音,拋棄了傳統的禮儀和道德規範。例如,某諸侯國的君主,整日沉浸在鄭衛之音的美妙旋律中,不理朝政,導致國家政務荒廢,百姓生活困苦。 在儒家的經典著作中,孔子就曾對鄭衛之音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他認爲這種音樂過於放縱情感,不符合君子的道德修養和社會的禮儀規範。孔子主張恢復雅樂的正統地位,以正人心、明禮儀。 在那個時代,有一位名叫子思的學者,他遊歷各國,看到了鄭衛之音對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他痛心疾首,多次向諸侯進諫,呼籲摒棄鄭衛之音,迴歸雅樂的正道。然而,他的聲音在當時的社會中顯得微弱而無力,鄭衛之音依然盛行不衰。 直到後來,一些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鄭衛之音所帶來的危害。他們開始反思社會的道德淪喪和風氣敗壞,努力重振雅樂,恢復傳統的禮儀和道德規範。經過漫長的努力,社會風氣終於有所好轉,鄭衛之音逐漸失去了它的市場,而雅樂重新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鄭衛之音的興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變遷和人們對道德、禮儀的追求與反思。它讓我們明白,文化的發展應當符合社會的道德規範和價值取向,否則就可能帶來不良的影響。

鄭衛之音-成語圖片

鄭衛之音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