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紛節解

成語拼音

zhī fēn jié jiě

支紛節解成語解釋

分解肢體;剁成碎塳。猶言碎屍萬段。

典故出處

漢·荀悅《漢紀·平帝紀》校尉公孫賓就斬莽頭,軍人爭莽身,支紛節解,肌肉臠切。”按,《漢書·王莽傳下》公孫賓就”作公賓就”。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面對複雜的難題時,他憑藉着卓越的智慧和豐富的經驗,逐步分析,最終將其支紛節解,找到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錯綜複雜。 有一個名叫衛國的小國,其國內的政治局勢猶如一團亂麻。衛國的君主昏庸無能,聽信讒言,導致朝中大臣們分爲多個派系,彼此爭鬥不休。 在這些大臣之中,有一位名叫李義的忠臣。他一心爲國,試圖勸諫君主,整頓朝綱。然而,他的忠言卻被君主視爲冒犯,不僅不予採納,還對他加以貶謫。 與此同時,衛國的鄰國齊國看準了衛國的內亂,決定趁機出兵攻打。衛國的軍隊在混亂的指揮下,節節敗退,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李義雖然身處困境,但仍然心繫國家。他四處奔走,想要聯合那些尚有良知的大臣,共同抵禦外敵。然而,那些大臣們卻各自心懷鬼胎,有的爲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甚至暗中與齊國勾結。 衛國的局勢愈發危急,國家彷彿一個即將支離破碎的軀體,各個部分紛紛脫離,無法凝聚成一個有力的整體。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李義挺身而出,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暫時穩住了局面。 他先是深入敵營,巧舌如簧地說服了齊國的將領,爲衛國爭取到了一絲喘息的機會。接着,他又回到衛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說服了一部分大臣放下私利,共同抗敵。 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衛國的局勢逐漸得到了控制。然而,這場內亂和外患給衛國帶來的創傷卻難以在短時間內癒合。 回顧這段歷史,衛國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境,正是因爲內部的紛爭和矛盾無法得到解決,最終導致了“支紛節解”的局面。這也警示後人,一個國家或團體,若內部不團結,必然會面臨巨大的危機。只有萬衆一心,才能抵禦外侮,實現長治久安。

支紛節解-成語圖片

支紛節解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