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皁爲白

成語拼音

zhǐ zào wéi bái

指皁爲白成語解釋

謂混淆黑白,顛倒是非。

典故出處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動不動神頭鬼臉,投河奔井,拽巷邏街,張舌騙口,花言巧語,指皁爲白。”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那混淆是非的言論,完全是指皁爲白,讓人難以接受。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們。鎮裏有兩個大戶人家,一家姓趙,一家姓錢。趙家世代經商,積累了豐厚的財富;錢家則以書香傳世,在當地頗有名望。 這一年,鎮上來了一位新的縣令。此縣令初來乍到,急於樹立自己的權威和政績。趙家的生意越做越大,難免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眼紅。 有一天,鎮上發生了一起盜竊案。縣衙的捕快們四處追查,卻始終沒有線索。這時,有一個心懷叵測之人向縣令告密,聲稱看到趙家的僕人在案發當晚鬼鬼祟祟地出現在現場附近。 縣令一聽,覺得這是個大好的機會。他根本不去詳加調查,也不顧趙家平日裏的善行和聲譽,就將趙家的主人抓進了大牢,嚴刑拷打,逼迫其認罪。趙家主人大呼冤枉,可縣令卻充耳不聞。 在公堂上,縣令強詞奪理,硬是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安在趙家頭上,指皁爲白,將趙家的清白說成罪惡。錢家老爺知曉此事後,心中憤憤不平。他深知趙家的爲人,也明白這是縣令爲了政績而製造的冤案。 錢家老爺挺身而出,收集證據,走訪證人,想要爲趙家洗清冤屈。然而,縣令卻對錢家老爺的舉動極爲不滿,認爲他是在故意搗亂。 錢家老爺沒有退縮,他聯合鎮上一些有良知的人們,一起向更高級的官府申訴。最終,經過一番周折,真相大白。原來是那個告密之人與盜賊勾結,想要陷害趙家,趁機謀取趙家的財產。 而那位指皁爲白的縣令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被革職查辦。趙家得以恢復名譽,小鎮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與和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爲官者應當公正廉明,切不可指皁爲白,冤枉好人,否則必然會自食惡果。同時也警醒世人,在面對不公和誣陷時,要勇敢地追求真相,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指皁爲白-成語圖片

指皁爲白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