鷙鳥將擊,卑飛斂翼
成語拼音
- zhì niǎo jiāng jī,bēi fēi liǎn yì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成語解釋
- 比喻欲擒故縱,伺機而後發。
典故出處
- 《六韜·發啓》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
成語典故
- 賢弟,且不要使性氣,鷙鳥將擊,卑飛斂翼。★明·無名氏《鳴鳳記·南北分別》
成語造句
- 當面對強大的對手時,我們要懂得策略,就像在激烈的競爭中,先穩住陣腳,伺機而動,正如鷙鳥將擊,卑飛斂翼。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亂時期,有一位名叫李牧的將領。他鎮守邊疆,抵禦着外敵的入侵。
當時,敵國屢屢派兵騷擾邊境,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李牧肩負着保家衛國的重任,他深知戰爭的殘酷和敵人的強大。然而,他並沒有急於出擊,而是採取了一種看似保守的策略。
李牧每日操練士兵,加強防禦工事,但在面對敵人的挑釁時,卻總是下令緊閉城門,避免正面衝突。士兵們不理解他的做法,甚至有人開始質疑他的膽量和能力。
但李牧心中有着自己的盤算。他知道,敵國的軍隊氣勢正盛,且裝備精良,如果此時貿然出擊,很可能會遭遇慘敗。他就如同一隻即將出擊的鷙鳥,在時機未到之前,選擇卑飛斂翼。
敵國見李牧一直避而不戰,漸漸地放鬆了警惕,認爲李牧膽小怕事,不敢與之交鋒。他們開始變得驕縱起來,軍隊紀律渙散,訓練也不再像從前那般嚴格。
經過長時間的忍耐和等待,李牧覺得時機終於成熟。他精心策劃了一場戰役,派出精銳部隊,趁敵國軍隊毫無防備之時,發起了突然襲擊。
這一戰,李牧的軍隊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敵國軍隊被打得措手不及,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李牧的成功,正是因爲他懂得“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的道理。在面對強敵時,他沒有盲目衝動,而是隱忍待機,積蓄力量,最終一舉獲勝,保衛了國家的安寧和百姓的幸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強大的對手時,不要急於求成,要學會忍耐和等待,待到時機成熟時,再果斷出擊,方能取得成功。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只有懂得審時度勢,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出最大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標。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