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成語拼音

zhōng yōng zhī dào

中庸之道成語解釋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典故出處

《論語·庸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成語典故

他一面想,這既無閉關自守之操切,也沒有開放門戶之不安是很合於中庸之道”的。★魯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成語造句

爲人處世應當懂得靈活應變,不可一味追求極端,要明白中庸之道的精髓,就像在平衡木上行走,不偏不倚才能穩步向前。

成語故事

在古代中國,有一個名叫李明的年輕人。他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各國之間紛爭不斷,百姓生活困苦。 李明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但他自幼聰慧,對世事有着敏銳的洞察力。隨着年齡的增長,他目睹了戰爭帶來的破壞和人民的苦難,心中充滿了對和平與安寧的渴望。 李明開始四處遊歷,尋求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的方法。他拜訪了許多學者和智者,學習了各種思想和學說。在這個過程中,他接觸到了一種理念,那便是“中庸之道”。 起初,李明對“中庸之道”的理解並不深刻。他只覺得這似乎是一種在極端之間尋求平衡的方法,但具體如何應用,他卻並不清楚。 有一次,李明來到了一個正在經歷內亂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君主崇尚武力,一心想要通過戰爭擴張領土,從而使國家變得強大。然而,連年的征戰讓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李明決定向君主進諫。他對君主說:“陛下,戰爭雖然能夠帶來一時的勝利和榮耀,但長期的戰爭會讓國家疲憊不堪,百姓苦不堪言。我們應該尋求一種更加溫和、平衡的方式來治理國家。”君主聽了,大怒道:“你這無知小兒,竟敢質疑我的決策!只有強大的武力才能讓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李明並未退縮,他繼續說道:“陛下,‘過猶不及’。過度的征戰就如同過度飲酒,雖能帶來一時的暢快,但最終會損害身體。我們應當在武力和仁政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既要有保衛國家的力量,也要有讓百姓休養生息的政策。” 君主陷入了沉思,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最終,他決定聽取李明的建議,減少戰爭,注重國內的發展和民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個國家逐漸恢復了生機,百姓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李明的名聲也因此傳開。他繼續遊歷各國,用“中庸之道”的理念幫助更多的人解決問題。 在另一個國家,李明發現當地的官員過於嚴苛,對百姓的管理近乎苛刻,導致百姓心生不滿。李明對官員說:“治理百姓應當寬嚴相濟,不可過於嚴苛,亦不可過於寬鬆。‘中庸之道’講究恰到好處,只有這樣,才能讓百姓心悅誠服。”官員採納了他的建議,調整了治理方式,果然贏得了百姓的擁護。 經過多年的努力,李明成爲了一位備受尊敬的智者。他的故事傳遍了各地,人們紛紛開始思考和學習“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並非是讓人在是非善惡面前保持中立,而是在複雜的世事中,把握好度,不偏不倚,不走極端。正如古人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李明的一生,都在踐行和傳播着這一偉大的理念,爲那個動盪的時代帶來了一絲智慧的曙光。

中庸之道-成語圖片

中庸之道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