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口鑠金

成語拼音

zhòng kǒu shuò jīn

衆口鑠金成語解釋

鑠熔化。形容輿論力量大,連金屬都能熔化。比喻衆口一詞可以混淆是非。

典故出處

《國語·周語下》衆心成城,衆口鑠金。”

成語典故

羣言淆亂,異說爭鳴;衆口鑠金,積非成是。★魯迅《三閒集·述香港恭祝聖誕》

成語造句

在網絡世界裏,一些不實的言論被不斷傳播,最終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讓人意識到衆口鑠金的可怕。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有一個小國,其國內有一位賢臣,名叫李義。李義爲人正直,一心爲國家的繁榮昌盛出謀劃策,他的建議往往能夠切中時弊,爲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然而,李義的剛正不阿和直言進諫卻得罪了一些朝中的權貴。這些權貴們心懷嫉妒和怨恨,決心要除掉李義。 於是,他們開始在朝堂內外散佈關於李義的謠言。他們說李義貪污受賄,中飽私囊;說他勾結敵國,意圖叛國;說他傲慢無禮,不把君主放在眼裏。 起初,君主對這些謠言並不相信,因爲他深知李義的爲人和忠誠。但隨着謠言的不斷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議論紛紛。那些不明真相的大臣們在朝堂上也開始對李義指指點點,百姓們在街頭巷尾也談論着李義的“罪行”。 正所謂“三人成虎”,當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說着同樣的話時,君主也開始動搖了。他漸漸地對李義產生了懷疑,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他。 最終,在衆口鑠金的壓力之下,君主下令將李義打入大牢。李義在牢中悲憤交加,他深知自己是被冤枉的,卻無法爲自己辯解。 而這個國家,因爲失去了李義這樣的賢臣,很快陷入了混亂和衰落。敵國趁機入侵,國家危在旦夕。 此時,君主才幡然醒悟,明白自己錯怪了李義。但一切都已經太晚,國家的損失無法挽回。 這個故事警示着後人,衆口鑠金的力量是極其可怕的。它能讓清白之人蒙冤,讓正義之士受屈。在面對各種言論時,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不被謠言所左右,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就如同《史記》中所記載的“積毀銷骨,衆口鑠金”,言語的力量有時足以摧毀一個人的聲譽和命運。

衆口鑠金-成語圖片

衆口鑠金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