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足累息
成語拼音
- chóng zú lèi xī
重足累息成語解釋
- 指畏懼之甚。
典故出處
- 《梁書·柳忱傳》朝遷狂悖,爲惡日滋,頃聞京師長者,莫不重足累息。”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三於是內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於終。”
成語典故
- 今命之刺訪,將必開羅織之門,逞機阱之術,禍貽善類,使人人重足累息,何以爲治。★《明史·舒化傳》
成語造句
- 在那段動盪不安的歲月裏,人們整日生活在恐懼之中,可謂是重足累息。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當時,有一個諸侯國,其君主昏庸無道,橫徵暴斂,肆意欺壓百姓。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他不斷增加賦稅,強徵壯丁修建奢華的宮殿,導致民不聊生。
百姓們每天都在沉重的負擔下艱難生存,田間的勞作辛苦異常,收穫的成果卻大多被官府搜刮而去。許多家庭失去了主要的勞動力,妻兒老小隻能忍飢挨餓。
官府的差役更是橫行霸道,對百姓動輒打罵,稍有反抗便會遭受嚴厲的懲罰。在這種高壓統治之下,百姓們在路上相遇,都不敢輕易交談,只是用眼神傳遞着無奈和恐懼。
有一位正直的大臣,看到國家如此景象,心中憂慮萬分。他多次冒死進諫,希望君主能夠體察民情,減輕百姓的負擔,改變治國之道。然而,昏庸的君主不僅不聽勸告,反而對這位大臣加以斥責和貶謫。
漸漸地,百姓們對未來失去了希望,他們在沉重的壓迫下,重足累息,每走一步都充滿了疲憊和畏懼。田間不再有往日的歡聲笑語,集市也變得冷冷清清。
終於,百姓們的忍耐達到了極限,各地紛紛爆發起義。起義軍迅速壯大,他們誓言要推翻這無道的統治,爲自己和同胞們爭取生存的權利。
在起義軍的強大攻勢下,曾經不可一世的君主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此時已經爲時已晚。他的王朝在百姓的憤怒中轟然崩塌,他本人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統治者不恤民情,過度壓迫百姓時,必然會引發民衆的反抗,最終導致政權的覆滅。“重足累息”的局面不應出現,只有以民爲本,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重足累息-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