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近棄遠

成語拼音

zhú jìn qì yuǎn

逐近棄遠成語解釋

追求近的,捨棄遠的。

典故出處

唐·劉知幾《史通·漢書五行志錯誤》今班《志》所引,上自周之幽厲,下終魯之定哀,而不雲《國語》,惟稱《史記》,豈非忘本徇末,逐近棄遠者乎?”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該目光長遠,不能只關注眼前的蠅頭小利而逐近棄遠,否則可能會錯失更大的機遇和成就。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局勢動盪。在一個名爲鄭國的小國裏,有一位名叫鄭君的君主。 鄭君一心想要讓鄭國強大起來,擺脫周邊強國的威脅。他積極尋求治國之道,廣納賢才。 有一天,一位名叫李賢的謀士前來投奔。李賢向鄭君獻上了一系列策略,主張從鄭國周邊的小城邦入手,逐步拓展領土,增強實力。鄭君覺得這個策略看似穩妥,便予以採納。 起初,鄭國按照李賢的策略,順利地攻佔了幾個小城邦,獲得了一些資源和人口,國家實力稍有增強。然而,就在這時,另一位謀士張智出現了。 張智力勸鄭君放棄這種逐近的策略,他認爲應當放眼遠方,與遠方的強國結盟,共同對抗近處的敵人。這樣,不僅能夠獲得強大的盟友支持,還能借助盟友的力量迅速提升鄭國的地位。 但鄭君卻沒有聽從張智的建議,他認爲遠方的強國遙不可及,結盟之事變數太多,不如繼續眼前逐近的策略,穩紮穩打。 隨着時間的推移,鄭國雖然不斷地攻佔小城邦,但也因此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周邊的強國看到鄭國的擴張,感到了威脅,紛紛聯合起來對鄭國發動了進攻。 此時的鄭國,由於長期專注於近處的爭奪,忽略了與遠方強國的關係,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最終,鄭國在強國的聯合攻擊下,國破家亡。 鄭君在悔恨中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他過於追求眼前的利益,逐近棄遠,沒有放眼長遠,考慮到整個局勢的發展。如果當初他能夠聽從張智的建議,與遠方的強國結盟,或許鄭國的命運將會截然不同。 這個故事警示着後人,在面對抉擇和規劃時,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應具備長遠的眼光,避免逐近棄遠,才能成就大業,長治久安。

逐近棄遠-成語圖片

逐近棄遠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