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憂臣辱
成語拼音
- zhǔ yōu chén rǔ
主憂臣辱成語解釋
- 君主有憂患是作臣子的恥辱。
典故出處
- 宋·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札》臣竊念主憂臣辱,義不得辭,踨蹐受命,退而差闢官吏、條列事目、調遣將士,凡所以爲速發之計者,靡微不周。”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國家面臨困境之時,作爲臣子,若不能爲君分憂,那便是主憂臣辱。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王朝中,君主與臣子之間的關係微妙而複雜,其中所蘊含的責任與情感更是千絲萬縷。
話說在一個風雨飄搖的朝代,國家面臨着內憂外患。新登基的君主年輕且缺乏經驗,而周圍的鄰國卻虎視眈眈,國內的民生也因連年的災害而困苦不堪。
朝堂之上,有一位忠誠耿直的大臣名叫李恪。他一心爲國,時刻憂慮着國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李恪深知,主憂則臣辱,君主所面臨的困擾和壓力,也是臣子的恥辱。
當外敵頻頻騷擾邊境,燒殺搶掠,百姓流離失所,李恪心急如焚。他多次向君主進諫,提出一系列的抗敵策略和安撫百姓的措施。然而,朝中的一些奸佞之臣,爲了自身的利益,不斷在君主面前詆譭李恪,說他居功自傲,妄圖獨攬大權。
年輕的君主在這些讒言的影響下,對李恪產生了懷疑和不滿。但李恪並未因此而退縮,他依舊直言進諫,哪怕冒着觸怒君主的風險。
一次,敵軍大舉入侵,邊關告急。李恪主動請纓,願親率大軍抵禦外敵。然而,君主卻猶豫不決,擔心李恪擁兵自重。在這關鍵時刻,李恪聲淚俱下,跪地陳詞:“陛下,如今國家危在旦夕,臣一心只爲保家衛國,若陛下不信,臣願立下軍令狀,不勝不歸。主憂臣辱,臣萬死不辭!”
最終,君主被李恪的忠誠和決心所打動,准許他出徵。李恪率領大軍浴血奮戰,經過數月的艱苦戰鬥,終於擊退了敵軍,收復了失地。
當李恪凱旋而歸時,百姓夾道歡呼。而此時的君主也終於明白,李恪的忠心耿耿,正是“主憂臣辱”的最好詮釋。
自此以後,君主對李恪信任有加,而李恪也繼續爲國家的繁榮昌盛鞠躬盡瘁。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國家逐漸走出困境,迎來了太平盛世。
主憂臣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