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長碗短

成語拼音

zhù chàng wǎn duǎn

箸長碗短成語解釋

形容家用器物凌亂不全。

典故出處

《二刻拍案驚奇》卷六等得王生歸來,家裏椅桌多不完全;箸長碗短,全不似人家模樣,訪知盡是妻子敗壞了。”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家裏的餐具總是箸長碗短,不太配套,使用起來不太方便。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兩戶人家。一戶姓張,一戶姓王。張家以務農爲生,家中人口衆多,但勤勞肯幹,日子過得還算安穩。王家則是做小買賣的,收入時好時壞,家境相對較爲拮据。 這兩戶人家平日裏相處還算融洽,偶爾也會互相幫襯。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小摩擦開始出現。 有一年,風調雨順,張家的莊稼收成特別好,一家人喜氣洋洋。而王家的買賣卻不太順利,虧了不少錢。王家看到張家的豐收景象,心中難免有些羨慕嫉妒。 一天,王家因爲一點小事向張家借了些糧食。張家慷慨相助,沒有絲毫猶豫。可過了一段時間,王家遲遲未還糧食,張家便委婉地提起此事。王家卻覺得張家這是在故意催逼,心生不滿,雙方言語之間漸漸有了些火氣。 又有一次,兩家人一起參加鎮上的廟會。在廟會上,張家買了不少東西,而王家由於囊中羞澀,只能看着眼饞。回到家後,王家便抱怨起來,說張家不懂得節儉,只知道炫耀。 漸漸地,兩家人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每次碰面,都會爲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論不休。 直到有一天,鎮上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按照傳統,各家都要貢獻一些祭品。張家準備了豐富的祭品,而王家由於經濟困難,祭品相對簡單。有人在背後議論,說王家不夠誠心。王家聽到這些風言風語,認爲是張家在故意散播,於是衝到張家理論。 雙方爭吵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張家指責王家不知感恩,借糧不還還亂髮脾氣;王家則埋怨張家處處顯擺,不體諒自己的難處。 這時,一位路過的老者聽到了他們的爭吵,走過來勸解道:“鄰里之間,應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何必爲了這些箸長碗短的瑣事傷了和氣?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各有各的難處。張家豐收是勤勞所得,王家買賣不順也非故意。多想想對方的好,莫要因爲一時的意氣之爭,破壞了多年的情誼。” 兩家人聽了老者的話,都沉默不語,回想起過去相互幫助的點點滴滴,心中不禁有些懊悔。最終,他們互相道歉,重歸於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不要過分計較一些微不足道的得失和差異,要以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對待他人,避免因爲箸長碗短的小事而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紛爭。

箸長碗短-成語圖片

箸長碗短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