趑趄不前

成語拼音

zī jū bù qián

趑趄不前成語解釋

趑趄遲疑不敢前進。形容猶豫畏縮不敢前進。

典故出處

《周易·夬》臀無膚,其行次且。”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

成語典故

不由自主的便上了包車,仍回到鴻仁裏,望着自己門口,倒有點趑趄不前之態。(清·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七回)

成語造句

面對眼前的困難與挑戰,他顯得猶豫不決,趑趄不前,白白錯過了很多好機會。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有一個小國,名爲衛。衛國的君主雖然心懷壯志,想要讓國家強大起來,但卻總是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當時,衛國的周邊強國虎視眈眈,衛國的生存面臨着巨大的威脅。爲了尋求出路,衛國的大臣們紛紛進諫,提出了各種策略。其中,有一位大臣建議衛國與鄰國結成聯盟,共同抵禦強國的侵略。這一策略在當時看來,是非常明智且可行的。 然而,當衛國君主面對這一建議時,卻顯得趑趄不前。他既看到了聯盟可能帶來的好處,能夠增強衛國的實力和安全感;但又擔心聯盟會引發強國的不滿,從而給衛國帶來更大的災難。他在心中反覆權衡利弊,卻始終無法下定決心。 在他猶豫不決的這段時間裏,強國察覺到了衛國的動搖和內部的分歧,趁機發動了進攻。由於衛國沒有及時做好防禦準備,也沒有與鄰國達成聯盟,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衛國的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此時的衛國君主才懊悔不已,他意識到自己當初的趑趄不前是多麼致命的錯誤。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統治者和領導者在關鍵時刻的猶豫不決,往往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就如同三國時期的袁紹,在官渡之戰中,面對謀士們的建議,也是優柔寡斷、趑趄不前,最終錯失了戰勝曹操的機會,導致自己的勢力逐漸衰落。 而那些能夠果斷決策、勇往直前的領導者,往往能夠在複雜的局勢中脫穎而出,成就一番偉業。例如秦始皇嬴政,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果斷決策,毫不遲疑地實施各種戰略,最終實現了大一統的霸業。 所以,在面對機遇和挑戰時,我們不能像衛國君主那樣趑趄不前,而應該當機立斷,勇敢地邁出前進的步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趑趄不前-成語圖片

趑趄不前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