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風止燎
成語拼音
- zòng fēng zhǐ liáo
縱風止燎成語解釋
- 用鼓風的方法滅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卻反而助長其聲勢。
典故出處
- 隋·王通《中說·問易》真君、建德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
成語典故
- 幽平而後,有如宣王者出,則禮樂征伐不自諸侯,而《雅》《頌》未可知也。奈何推波助瀾,縱風止燎乎!★宋·歐陽修《王國風解》
成語造句
- 面對熊熊大火,他妄圖用幾盆水來撲救,這無疑是縱風止燎,根本無法控制火勢。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諸侯國名叫梁國。梁國的國君昏庸無道,致使國家政治腐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在這個動盪的時期,有一位名叫李義的大臣,他爲人正直,心懷國家和百姓。看到梁國的混亂局勢,李義心急如焚,多次向國君進諫,希望國君能夠施行仁政,改革弊政,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然而,國君對他的忠言置若罔聞,依舊我行我素,沉迷於酒色之中。
梁國的鄰國是陳國,陳國的國君英明神武,國力日益強盛。看到梁國的衰弱,陳國有了吞併梁國的野心。於是,陳國派遣大軍入侵梁國。梁國的軍隊由於長期缺乏訓練,軍紀渙散,根本無法抵擋陳國的精銳之師。一時間,梁國的邊境城池紛紛淪陷,戰火迅速蔓延至梁國的腹地。
在這危急關頭,李義挺身而出,組織民衆奮起抵抗。他深知,單靠梁國現有的力量,很難擊退陳國的大軍。於是,他決定向其他諸侯國求助。
李義首先想到了趙國。趙國國力雄厚,兵強馬壯,如果能夠得到趙國的援助,梁國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李義親自前往趙國,向趙國國君訴說梁國的困境,懇請趙國出兵相助。趙國國君雖然對梁國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卻擔心出兵會給自己的國家帶來麻煩,因此猶豫不決。
李義見趙國國君態度不明,又馬不停蹄地前往齊國。齊國國君倒是對梁國的局勢表現出了一定的關注,但他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求梁國在戰後割讓大片土地作爲回報。李義深知,割讓土地會給梁國帶來巨大的損失,但爲了拯救國家,他不得不暫時答應齊國國君的要求。
就在李義四處奔波尋求援助的時候,梁國國內的局勢愈發危急。一些奸臣趁機向國君進讒言,誣陷李義通敵叛國。國君聽信了奸臣的讒言,下令將李義召回,並將其打入大牢。
失去了李義的領導,梁國的抵抗力量更加薄弱。陳國的大軍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就逼近了梁國的都城。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趙國國君經過深思熟慮,終於決定出兵援助梁國。趙國的軍隊迅速出擊,與梁國的殘餘力量匯合,共同抵禦陳國的進攻。在兩國軍隊的頑強抵抗下,陳國的進攻受到了遏制,戰局逐漸穩定下來。
然而,此時的梁國已經遭受了重創,國力大損。李義在獄中得知趙國出兵相助,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雖然暫時擊退了陳國的進攻,但梁國的根本問題並未解決。如果國君依舊昏庸無道,國家的危機遲早還會再次降臨。
正如“縱風止燎”,在梁國面臨危機之時,國君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一味地放縱錯誤的行爲,李義雖然竭盡全力試圖挽救,但也只是暫時遏制了火勢,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隱患。只有國君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勵精圖治,施行仁政,梁國才能真正走向繁榮昌盛。
縱風止燎-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