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爲上策

成語拼音

zǒu wéi shàng cè

走爲上策成語解釋

指遇到強敵或陷於困境時,以離開回避爲最好的策略。

典故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四回李助道‘事已如此,三十六策,走爲上策!’”

成語典故

他感到,內心的一些想法擺到桌面上是站不住腳的,還是走爲上策。★蔣子龍《機電局長的一天》

成語造句

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硬拼並非明智之舉,三十六計,走爲上策,先保存實力纔是關鍵。

成語故事

在古代,戰爭頻繁,諸侯紛爭,局勢變幻莫測。 有一位將領名叫李毅,他爲一國君主效力,負責守衛邊疆。一日,敵軍突然來襲,其兵力之強盛遠超李毅所率之軍。 李毅深知敵我力量懸殊,若貿然迎戰,必將導致全軍覆沒。在這危急關頭,他召集衆將士,分析局勢。他說道:“敵軍來勢洶洶,裝備精良,人數衆多。而我軍雖英勇無畏,但實力差距過大。若強行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 衆將士聽聞,皆面露憂色。有人主張拼死一戰,以保軍人之榮譽;有人則沉默不語,心中充滿迷茫。 李毅沉思片刻後,堅定地說道:“此時,我們應當採取明智之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與其盲目送死,不如保存實力,尋找更好的時機反擊。” 於是,李毅下令撤軍,帶領將士們迅速撤離戰場。這一決定引起了一些將士的不解和質疑,認爲此舉有損軍威。 然而,李毅深知,戰爭的勝負並非取決於一時的勇氣和麪子,而是戰略和時機。在撤退的過程中,李毅精心安排,確保部隊有序撤離,避免了混亂和損失。 敵軍見李毅率軍撤退,以爲他們怯懦,便窮追不捨。李毅巧妙地利用地形,設下埋伏,多次擊退敵軍的追擊。 經過一段艱難的路程,李毅終於帶領部隊擺脫了敵軍的追擊,來到了一處安全之地。在這裏,他們得以休整,補充給養,重新規劃戰略。 不久之後,敵軍因戰線拉長,後勤補給困難,內部出現矛盾。李毅抓住這個時機,率領休整後的部隊,以雷霆之勢反擊,一舉擊敗敵軍,收復失地。 李毅的這一決策,正是“走爲上策”的智慧體現。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不盲目硬拼,而是選擇暫時的撤退,保存實力,等待有利時機,最終取得了勝利。這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強大的對手時,有時候暫時的退讓和迴避,並非懦弱,而是爲了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實現最終的目標。

走爲上策-成語圖片

走爲上策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