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爲上着
成語拼音
- zǒu wèi shàng zhaō
走爲上着成語解釋
- 指遇到強敵或陷於困境時,以離開回避爲最好的策略。
典故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着,走爲上着’。只恐沒處走。’”
成語典故
- 錢江道黑暗官吏擅威作福,爲足下計,倒是走爲上着。”★《洪秀全演義》第十回
成語造句
- 面對強大且無法抗衡的敵人,此時保全自身,走爲上着。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智慧和謀略往往決定着生死存亡。
話說在戰國時期,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將領名叫李牧。當時,李牧奉命抵禦外敵的入侵。敵國派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來勢洶洶,士氣高昂。李牧起初與敵軍正面交鋒,但幾輪戰鬥下來,他發現敵軍不僅兵力強盛,而且戰術運用得極爲巧妙,自己的軍隊逐漸陷入了困境。
李牧深知,若繼續這樣硬拼下去,自己的軍隊很可能會全軍覆沒。於是,他決定改變策略。他在營帳中苦思冥想,回想着以往的戰爭經驗和兵法策略。終於,他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計劃。
第二天,李牧下令讓軍隊佯裝敗退。士兵們雖然有些不解,但依然聽從了命令。敵軍看到李牧的軍隊撤退,以爲他們膽怯,便乘勝追擊。然而,李牧早已在撤退的路線上設下了重重埋伏。敵軍一路追擊,卻不知不覺地陷入了李牧精心佈置的陷阱之中。
但李牧並未下令立刻反擊,他知道此刻敵軍雖然陷入困境,但仍有一定的戰鬥力。於是,他再次讓軍隊佯裝慌亂,繼續撤退。敵軍以爲勝利在望,更加肆無忌憚地追擊。
當敵軍被引到了遠離他們大本營的地方,而且疲憊不堪、士氣低落之時,李牧看準時機,一聲令下,伏兵四起,瞬間將敵軍包圍。敵軍此時才如夢初醒,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絕境。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李牧的軍隊大獲全勝,成功地擊退了敵軍。
在這場戰役中,李牧的“走爲上着”並非是單純的逃跑,而是一種以退爲進的智慧策略。他通過巧妙的撤退,誘敵深入,最終實現了反敗爲勝的目的。這也正應了那句兵法名言:“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李牧這樣善於運用“走爲上着”策略的例子不勝枚舉。這種策略不僅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或強大的對手時,有時暫時的退讓和迂迴,也能爲最終的成功創造有利條件。
走爲上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