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不可逭

成語拼音

zuì bù kě huàn

罪不可逭成語解釋

罪責不可逃避。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某等不能速來歸順,罪不可逭。(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七回)

成語造句

他犯下如此滔天罪行,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其罪責罪不可逭。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名叫李正的官員。李正出生於貧寒之家,但憑藉着自己的聰慧和勤奮,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步入了仕途。 起初,李正爲官清正廉潔,一心爲百姓謀福祉,深受民衆的愛戴。他積極改革弊政,推行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使得當地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百姓們過上了相對富足的生活。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權力和財富逐漸腐蝕了李正的內心。一次,朝廷撥下一筆鉅額的救災款項,用於賑濟遭受水災的地區。李正見財起意,竟然勾結了一些不法商人,私自挪用了大部分的救災款,中飽私囊。 那些遭受水災的百姓,本以爲朝廷的救濟能讓他們度過難關,重新開始生活,卻沒想到等來的是一場空。許多人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甚至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狀。 一位名叫張義的年輕書生,聽聞了此事,義憤填膺。他不顧自身安危,收集了李正貪污的證據,準備上告朝廷。然而,李正早已在官場中編織了一張龐大的關係網,張義的告狀信還未送達京城,就被攔截下來。 李正得知張義的舉動後,決定先下手爲強。他誣陷張義勾結匪寇,將其打入大牢,並嚴刑拷打,企圖讓張義屈打成招。但張義寧死不屈,堅決不承認莫須有的罪名。 就在這時,一位剛正不阿的欽差大臣來到此地巡查。百姓們紛紛向欽差大臣訴苦,講述李正的罪行。欽差大臣經過深入調查,終於掌握了李正貪污受賄、殘害百姓的鐵證。 最終,李正被繩之以法。在公堂上,面對確鑿的證據,李正無從抵賴。他的罪行累累,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真可謂是罪不可逭。他所犯下的過錯,無法逃避懲罰,最終被處以極刑,家產也被全部沒收,用於補償受災的百姓。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爲官者應當以百姓爲重,切不可被權力和財富迷惑,否則一旦犯下罪行,必將受到應有的懲處,罪責難逃。

罪不可逭-成語圖片

罪不可逭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