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不如一靜

成語拼音

yī dòng bù rú yī jìng

一動不如一靜成語解釋

沒有把握或無益的事,還是不做爲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典故出處

宋·張端義《貴耳集》捲上:“孝守幸天竺及靈隱,有僧輝相隨。見飛來峯,問輝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

成語典故

南宋時期,宋孝宗到西湖遊玩看到飛來峯就問隨他遊玩的和尚僧端其由來,僧端把當年印度僧人驗證飛來峯原本是西天靈鷲山的典故說了一遍。孝宗問爲什麼不再飛走呢?僧端非常巧妙地回答道:“諺語不是有‘一動不如一靜’嗎?”孝宗認爲言之有理。

成語造句

有時候在複雜的局面下,盲目行動可能會帶來更多問題,反而是保持現狀,等待時機更爲明智,正所謂一動不如一靜。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常年遭受戰亂之苦。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這個國家的國王爲了改變現狀,決定採取主動出擊的策略,他不斷地發動戰爭,試圖通過武力來擴張領土,獲取更多的資源和財富,從而讓國家變得強大,讓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然而,事與願違,頻繁的戰爭不僅沒有帶來預期的成果,反而讓國家陷入了更加艱難的境地。士兵們傷亡慘重,國力也被大大消耗。 在這個關鍵時刻,國王身邊有一位智慧的大臣。他看到國家目前的困境,便向國王進諫道:“陛下,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疲憊不堪,繼續這樣頻繁地發動戰爭,恐怕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我們或許應該考慮一下,採取一種更爲穩健的策略。有時候,一動不如一靜啊。”國王聽了大臣的話,陷入了沉思。 大臣接着說道:“陛下,您看歷史上那些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他們並非一味地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比如在古代,有一個國家在面臨周邊列強環伺的時候,他們選擇了休養生息,加強國內的建設和發展。他們致力於改善民生,提高農業生產,發展經濟。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國家變得日益強大,當再次面臨外部威脅時,他們有了足夠的實力去應對,最終成功地保衛了自己的國家和人民。” 國王被大臣的話所打動,他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決策。最終,他決定聽從大臣的建議,停止了無休止的戰爭,轉而將精力放在國內的發展上。他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民生的政策,鼓勵農業生產,促進商業繁榮。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個國家逐漸恢復了生機和活力。百姓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國家的實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而那些曾經與他們爲敵的國家,看到他們的變化後,也不敢輕易地發動戰爭。 就這樣,這個國家通過“一動不如一靜”的策略,實現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他們明白了,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有時候盲目地行動反而不如保持冷靜和穩定,通過積累和沉澱來提升自己的實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立足,爲百姓創造一個和平、繁榮的生活環境。這個故事也提醒着後人,在做決策時要謹慎思考,權衡利弊,不要輕易地被衝動所驅使,要懂得“一動不如一靜”的智慧。

一動不如一靜-成語圖片

一動不如一靜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