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氣揚

成語拼音

zhǐ gāo qì yáng

趾高氣揚成語解釋

趾高:走路時腳擡得很高;氣揚:意氣揚揚。走路時腳擡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典故出處

《左傳·桓公十三年》:“舉趾高,心不固矣。”《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成語典故

公元前701年春,楚國掌管軍政的莫敖屈瑕,率軍在鄖國的城邑蒲騷(今應城西北)與鄖、隨、蓼等諸侯國的聯軍作戰。由於對方盟國衆多,氣勢盛大,屈瑕盛爲恐慌。於是,他準備請求楚王增派軍隊。將軍鬥廉反對這樣做,鬥廉認爲,敵方盟國雖多,但人心不齊,鬥志不堅,只要打敗鄖國,整個盟國就會分崩離析。他建議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騷。屈瑕採納了鬥廉的建議,猛攻蒲騷,大獲全勝。這就是有名的“蒲騷之戰”。  但是,屈瑕並無自知之明,把別人的功勞都算在自己的身上。因而驕傲起來,自以爲是常勝將軍,從此任何敵人都不放在眼裏。  過了兩年,楚玉又派屈瑕率軍去攻羅國。出師那天,屈瑕全身披掛,向送行的官員告別,然後登上華美的戰車,威風凜凜地揚長而去。  送行的大夫鬥伯比返回時對御手說:“莫敖這次出征要喫敗仗的!你看他那副趾高氣揚的樣子,還能冷靜地、正確地指揮作戰嗎。”  鬥伯比越想越感不妥,就吩咐御手駕車到王宮,求見楚王。他建議楚王給屈瑕增加軍隊,但楚王沒答應。  屈瑕到了前線,更加不可一世。竟然下令軍中“敢諫者處於極刑”。武斷專橫到了極點。  楚軍來到羅國都城時,對方早就整軍待戰。屈瑕毫不在意。但部隊隨地駐紮,一點也不做戒備。  羅軍聯合盧襦(今襄樊市西南)的軍隊猛烈攻擊。楚軍馬上潰散,死傷慘重。屈瑕乘着一輛戰車,狼狽而逃。出征時那種趾高氣揚的樣子早已不見了。  屈瑕逃到楚國境內一個叫荒谷的地方,發現只剩孤身一人,好不悲傷,自縊而亡。

成語造句

他一旦取得了一點成績,就變得趾高氣揚起來,完全不把別人放在眼裏。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鄭國。鄭國有一位大臣名叫屈瑕,他年輕氣盛且頗具才能。 有一次,楚國準備攻打絞國。楚王任命屈瑕爲將領,率領大軍出征。出征之前,屈瑕顯得信心滿滿,一副勝券在握的樣子。他帶領軍隊一路挺進,很快就抵達了絞國的邊境。 面對強大的楚軍,絞國自知難以正面抗衡,於是採取了堅守城池的策略。屈瑕見絞國緊閉城門,拒不出戰,心中有些焦急。他身邊的謀士建議他想辦法誘敵出城,然後設下埋伏,一舉擊破絞國軍隊。 然而,此時的屈瑕卻有些驕傲自滿起來,他覺得絞國不過是個小國家,根本不足爲懼。他完全沒有把謀士的建議放在心上,甚至在軍中表現得趾高氣揚,對下屬也開始傲慢無禮。 他的這種態度很快在軍中蔓延開來,士兵們也漸漸變得輕敵起來。而絞國方面,他們通過觀察楚軍的動向,敏銳地察覺到了楚軍的變化。於是,絞國派出小股部隊出城騷擾楚軍,然後佯裝敗退。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屈瑕果然中計,他率領大軍盲目追擊,結果落入了絞國早已設好的陷阱之中。楚軍頓時陣腳大亂,傷亡慘重。最終,這場戰役以楚軍的慘敗告終。 屈瑕因爲自己的趾高氣揚和輕敵,導致了戰爭的失敗,他無顏面對楚王,最終選擇了自縊謝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何時都不能驕傲自滿,趾高氣揚,否則很可能會因爲自己的狂妄而付出慘痛的代價。正如《尚書·大禹謨》中所說:“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只有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一旦驕傲自大,就可能會像屈瑕一樣,遭遇失敗和挫折。

趾高氣揚-成語圖片

趾高氣揚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