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成語拼音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成語解釋
-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着;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典故出處
- 《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成語典故
-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五回)
成語造句
- 他對待朋友的態度極其極端,完全是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這樣的處世方式實在不可取。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的國君,他的性情十分複雜多變。
這位國君最初對一位臣子極爲寵信,將其視爲心腹,賦予重任,各種賞賜和優待不斷。在國君眼中,這位臣子此時是完美無瑕的,無論他做什麼事情,國君都會無條件地支持和讚賞,真可謂是“愛之慾其生”。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謠言和讒言漸漸傳入國君的耳中。也許是出於嫉妒,也許是出於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有人開始在國君面前詆譭這位臣子。國君一開始並不相信這些謠言,但久而久之,他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
漸漸地,國君看這位臣子越來越不順眼,之前那些被他視爲優點的地方,現在卻成了缺點。他開始雞蛋裏挑骨頭,對臣子的一舉一動都充滿了懷疑和不滿。曾經的寵愛蕩然無存,只剩下厭惡和反感。最終,國君竟然聽信了那些毫無根據的謠言,決定要將這位臣子置於死地,這正應了“惡之慾其死”這句話。
這位臣子感到無比冤屈,但在國君的一意孤行之下,他難以辯駁。他的命運急轉直下,從備受恩寵到面臨絕境。周圍的人都爲他感到惋惜,因爲大家都清楚他是被冤枉的,然而國君卻被自己的偏見和情緒所左右,無法再公正地看待他。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個故事成爲了人們口中的教訓。它警示着後人,不能僅憑自己一時的喜好或厭惡來評判他人,要保持理性和客觀,避免被情緒所左右。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不能因爲喜歡一個人的言辭就推舉他,也不能因爲厭惡一個人就否定他所有的言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可能會因爲對某個人的第一印象好而對其過分偏愛,或者因爲一些小事而對某個人產生厭惡之情。然而,這樣的做法往往是不公正的,可能會導致我們錯過真正優秀的人,或者冤枉了無辜的人。我們應該學會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去看待他人,不要被自己的情感所矇蔽,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做出正確的決策。
愛與惡,是人類情感中極爲強烈的兩種情緒,但我們不能讓它們主宰我們的判斷和行爲。只有在面對他人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公正的態度,才能避免像那位國君一樣,因“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