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舉

成語拼音

àn bīng bù jǔ

按兵不舉成語解釋

猶按兵不動。

典故出處

元·無名氏《開詔救忠》第三折你將那忠臣良將故贓謀,想着你按兵不舉心更毒。”明·無名氏《精忠記·掛冠》岳家父子三人盡忠報國殺金人望風而走,豈有按兵不舉之理?”

成語典故

侯虎曰‘西伯侯姬昌好生可惡!今按兵不舉,坐觀成敗。’★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回

成語造句

如今局勢複雜,對方看似按兵不舉,實則在暗中謀劃,我們必須小心應對。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動盪時期,有兩個國家常年處於緊張的對峙狀態。其中一個國家的將領名叫張華,他足智多謀但性格謹慎。 有一次,張華率領大軍與敵國在邊境相遇。敵國軍隊氣勢洶洶,似乎隨時準備發動進攻。張華的部下們都摩拳擦掌,急於一戰,紛紛請求張華下令出擊。然而,張華卻另有打算。他經過仔細觀察和分析,認爲此時並不是最佳的進攻時機。敵國看似來勢洶洶,但可能只是虛張聲勢,其內部或許存在一些問題還未暴露出來。 於是,張華決定按兵不舉,命令軍隊原地駐紮,保持警惕但不主動出擊。他的這一決定引起了一些部下的不解和質疑,他們認爲張華過於膽小怕事,白白錯失了戰機。但張華不爲所動,他深知戰爭的勝負不僅僅取決於一時的衝動和勇氣,更需要全面的考量和精準的判斷。 在按兵不動的日子裏,張華派遣了許多探子去敵國偵查。果然,如他所料,敵國內部出現了嚴重的矛盾和分歧,軍隊的補給也出現了問題。此時,張華覺得時機已到,他果斷地率領大軍出擊,打了敵國一個措手不及。原本氣勢洶洶的敵國軍隊,因爲內部問題而戰鬥力大減,在張華軍隊的猛烈攻擊下節節敗退。 最終,張華憑藉着他的沉着冷靜和深謀遠慮,取得了這場戰役的重大勝利。他的按兵不舉並非是怯懦,而是一種智慧的等待,一種對局勢的精準把控。正如《孫子兵法》中所云:“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張華正是通過深入瞭解敵我雙方的情況,才做出了正確的決策,成就了這場輝煌的勝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不要急於行動,有時候耐心等待,仔細觀察,才能找到最佳的時機,取得更好的結果。按兵不舉看似保守,但在恰當的時候運用,卻能成爲一種致勝的策略。

按兵不舉-成語圖片

按兵不舉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