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口難分
成語拼音
- bǎi kǒu nán fēn
百口難分成語解釋
- 即使有一百張嘴也難分辯清楚。猶百口莫辯。
典故出處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三回這‘薄倖’兩字,我也百口難分了!”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面對衆人的誤解和指責,他縱有千言萬語,卻百口難分。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繁華的小鎮,鎮裏有一個富有的商人叫李明。李明爲人正直,做生意也秉持着誠信爲本的原則,在鎮上有着良好的聲譽。
一天,李明的店鋪裏來了一個名叫張華的人,他聲稱自己是李明的遠方親戚,前來投靠。李明心地善良,便收留了張華,讓他在店裏幫忙。起初,張華表現得非常勤快和忠誠,李明也對他越發信任。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華的本性逐漸暴露出來。他開始偷偷地從店裏拿取財物,並且暗中與一些不法之徒勾結。李明有所察覺後,便質問張華,張華卻矢口否認,還反咬一口,說李明污衊他。
不久後,店裏的一些貴重物品離奇失蹤,李明懷疑是張華所爲,但張華卻抵死不認。李明無奈之下,只好將張華告上了官府。
在公堂上,張華巧舌如簧,編造了各種謊言來爲自己辯解,而李明一時之間竟難以拿出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張華的罪行。法官面對兩人各執一詞的情況,也感到十分棘手。
這件事在鎮上迅速傳開,人們議論紛紛,有人相信李明的爲人,也有人覺得張華說得似乎也有道理。李明感到無比的委屈和無奈,自己明明知道真相,卻百口難分,無法讓大家相信他。
就在李明陷入困境之時,他的一位好友站了出來。這位好友平日裏就對李明非常瞭解,他知道李明絕不會做出誣陷他人的事情。他四處蒐集證據,終於找到了一些可以證明張華罪行的線索。
當這些證據擺在公堂上時,張華再也無法抵賴,他的真面目被徹底揭露。法官最終判決張華有罪,並歸還李明的財物。
經過這件事,李明深刻地體會到了被冤枉卻百口難分的痛苦,同時也更加珍惜那些真正瞭解和信任他的人。而這個小鎮也因爲這件事,讓人們明白了不能輕易相信一面之詞,要以事實和證據爲依據來判斷是非。這個故事也提醒着後人,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要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要讓無辜的人遭受不白之冤,同時也不要讓壞人逍遙法外。
百口難分-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