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口莫辯
成語拼音
- bǎi kǒu mò biàn
百口莫辯成語解釋
- 莫不能;辯辯白。即使有一百張嘴也辯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樣辯白也說不清楚。
典故出處
- 宋·劉過《建康獄中上吳居父》雖有百口而莫辯其辜。”
成語典故
- 玉林和忠和醒悟了,一打便是禍事,若是李三順身上有了傷,便百口莫辯,官司”非輸不可。★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成語造句
- 面對衆人的誤解,他縱使有千言萬語,也感覺百口莫辯。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叫李明的人,他爲人正直善良,在鄉里頗受敬重。
有一次,鄉里的富戶張家丟了一件珍貴的寶物,那寶物價值連城。張家主人在焦急之下,四處尋找線索,不知爲何,竟將懷疑的目光投向了李明。張家主人一口咬定是李明偷了寶物,還召集了衆多人前來指責他。李明頓時懵了,他極力爲自己辯解,說自己絕對沒有做這樣的事情。然而,張家主人根本不聽他的解釋,一口咬定就是他偷的。
周圍的人雖然知道李明的爲人,但面對張家主人的強硬態度和言之鑿鑿,也開始有些懷疑起來。李明感到無比的委屈和無奈,他發現自己此時真是百口莫辯。他試圖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可是一時之間又無從下手。
就在李明陷入絕境的時候,一位智慧的老者出現了。老者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沉思片刻,然後對衆人說:“大家不要急於下結論,我們應該冷靜思考,尋找真正的證據。不能僅憑無端的猜測就定一個人的罪。”老者的話讓衆人冷靜了下來,大家開始認真思考這件事情。
老者帶着李明和衆人來到張家仔細勘查,終於在一個角落裏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順着這些線索,他們找到了真正偷寶物的小偷,原來是張家的一個僕人見財起意。真相大白後,李明終於洗脫了冤屈。
這件事情讓李明深刻地體會到了被冤枉卻又百口莫辯的痛苦,也讓他明白了在沒有確鑿證據之前不能輕易給人定罪。而周圍的人也從這件事中明白了不能盲目跟風,要保持理性和客觀。從那以後,鄉里的人們更加註重證據和公正,不再輕易相信無端的指責和猜測。這個故事也提醒着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被誤解的情況,此時不要慌亂,要保持冷靜,努力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清白,相信真相終究會大白。
百口莫辯-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