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事有餘,成事不足

成語拼音

bài shì yǒu yú,chéng shì bù zú

敗事有餘,成事不足成語解釋

指非但辦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壞。

典故出處

茅盾《子夜》九此等聚衆騷擾的行徑,分明是沒有教育的人民一時間的衝動罷了\事有餘,成事不足。”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處理問題的時候總是毫無頭緒,毫無規劃,可謂敗事有餘,成事不足。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人,他空有一腔抱負,卻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最終落得個“敗事有餘,成事不足”的名聲。 此人名爲李三,生活在一個動盪的年代。李三自幼便立志要幹出一番大事業,爲國家和百姓做出貢獻。他勤奮好學,積累了不少知識和才能。 一次,國家面臨外敵入侵,急需招募一批有勇有謀之士來抵抗敵軍。李三覺得這是自己一展身手的好機會,便積極報名參軍。在軍隊中,他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很快得到了上級的賞識。 然而,當真正面對敵軍時,李三卻暴露出了他的致命弱點。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李三負責帶領一隊士兵迂迴到敵軍後方進行突襲。這本是一個極好的戰略計劃,可李三卻在執行過程中猶豫不決,遲遲不敢行動。他總是擔心會出現意外,害怕失敗。結果,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機,讓敵軍有了防備,不僅突襲計劃失敗,還導致己方遭受了重大損失。 還有一次,國家內部發生動亂,李三被派去平息叛亂。他一開始信心滿滿,制定了詳細的計劃。但在執行過程中,他又一次因爲自己的優柔寡斷而耽誤了大事。面對複雜的局勢,他不能果斷地做出決策,反而不斷地糾結和猶豫。最終,叛亂沒有被及時平息,反而愈演愈烈,給國家和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就這樣,李三一次又一次地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他的行爲讓人們對他大失所望。儘管他有一些才華和能力,但他的性格缺陷卻讓他始終無法成就大事。人們開始用“敗事有餘,成事不足”來形容他,他也成爲了人們口中的反面教材。 歷史上,像李三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他們或許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卻因爲自身的種種問題而無法實現。這也提醒着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不僅要有才華和能力,更要有堅定的信念、果斷的決策力和勇於擔當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成爲那個“敗事有餘,成事不足”的人,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爲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我們應當以史爲鑑,不斷完善自己,讓自己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勇往直前,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

敗事有餘,成事不足-成語圖片

敗事有餘,成事不足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