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籌不納
成語拼音
- bàn chóu bù nà
半籌不納成語解釋
- 籌古代計算工具,引伸爲計策;納繳納。半條計策也拿不出來。比喻一點辦法也沒有。
典故出處
- 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往常時我習武藝學兵法,到如今半籌也不納。”
成語典故
- 萬騎交馳,兩軍相見,咱手裏半籌不納。★元·朱凱《昊天塔》第二折
成語造句
- 面對這個複雜的難題,他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解決辦法,最終半籌不納,只能無奈放棄。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一場嚴峻的戰爭。國王召集了衆多謀士和將領,共同商議應對之策。
其中有一位謀士名叫張華,他才華出衆,但性格有些優柔寡斷。在軍事會議上,衆人紛紛提出各種戰略方案,有的主張主動出擊,有的建議堅守城池。輪到張華髮言時,他卻猶豫不決,半天說不出一個明確的主意來。
隨着戰爭形勢的日益緊迫,國王急需一個果斷的決策。然而,張華每次在關鍵時刻總是半籌不納,無法給出有效的建議。其他謀士和將領們對他的這種態度感到十分不滿,紛紛指責他關鍵時刻不能擔當重任。
有一次,敵軍突然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城池陷入了危急之中。國王再次召集衆人商議對策,張華依然是那副猶豫不決的樣子。國王心急如焚,憤怒地對張華說:“你身爲謀士,在這關鍵時刻卻不能爲國家出謀劃策,半籌不納,要你何用!”
張華這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他懊悔不已,決心改變自己。從那以後,他努力克服自己的優柔寡斷,認真研究軍事戰略,積極參與各種決策。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張華終於在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極具可行性的戰略方案。這個方案得到了衆人的認可,國王也對他的轉變感到十分欣慰。
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國家成功抵禦了敵軍的進攻,轉危爲安。而張華也因爲這次的表現,重新贏得了國王和衆人的信任與尊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重要決策時,我們不能像張華一開始那樣半籌不納,猶豫不決。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挑戰,果斷地做出決策,才能在關鍵時刻把握機遇,化險爲夷。同時,我們也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改進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正如《史記》中所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我們要有果斷決策的能力和勇氣,才能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半籌不納-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