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善貶惡

成語拼音

bāo shàn biǎn è

褒善貶惡成語解釋

褒讚揚;貶批評。對好人好事加以讚揚;對壞人壞事加以斥責。指分清善惡,提出公正的評價。

典故出處

宋·邵博《聞見後錄》君子爲小人所勝抑者,不過祿位耳。惟有三四寸管子,向口角頭褒善貶惡,使善人貴、惡人賤,善人生、惡人死。”

成語典故

其中褒善貶惡,尊君抑經,內夏外夷,正名謹分,也不是等閒的文字也。★明·桑紹良《獨樂園》第一折

成語造句

社會的輿論應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那些善良的行爲予以讚揚,對醜惡的現象加以批判,做到褒善貶惡。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名爲清風國的地方。這個國家的國王英明睿智,他一心希望國家能夠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 在這個國家裏,有一位名叫張華的官員。張華爲人正直,他總是盡心盡力地爲百姓做事,不遺餘力地解決他們的困難。他對待每一個人都一視同仁,無論對方是貧窮還是富有,他都能公平公正地處理事務。 有一次,清風國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生活陷入了困境。張華看到百姓們受苦,心急如焚。他立刻向國王進言,建議國王開倉放糧,救助受災的百姓。國王欣然同意了他的建議,於是大量的糧食被髮放到了百姓手中,緩解了他們的困境。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有一些官員看到張華如此受到國王的器重,心生嫉妒,開始在背後說他的壞話。他們編造各種謠言,試圖抹黑張華的形象。 但是,國王並沒有被這些謠言所迷惑。他通過自己的觀察和了解,深知張華是一個難得的好官員。他不但沒有聽信那些謠言,反而對張華更加信任和讚賞。 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華的事蹟傳遍了整個清風國。百姓們對他充滿了敬意和感激,紛紛稱讚他是一個爲百姓謀福祉的好官。而那些曾經試圖抹黑他的官員,最終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在清風國,還有一位名叫李明的惡霸。他仗着自己家族的勢力,在城中爲非作歹,欺壓百姓。百姓們對他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他的欺凌。 張華得知了李明的惡行後,決定要爲百姓們討回公道。他開始收集李明犯罪的證據,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掌握了足夠的證據。他毫不猶豫地將這些證據呈報給了國王。 國王看到證據後,勃然大怒。他立刻下令將李明捉拿歸案,並依法對他進行了懲處。百姓們得知李明受到了懲罰,無不拍手稱快,對張華更是充滿了敬佩。 張華通過自己的行動,褒善貶惡,弘揚了正義,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和百姓的安寧。他的事蹟成爲了清風國的佳話,被人們傳頌至今。而清風國也在國王和張華這樣的賢臣的治理下,變得越來越繁榮富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像張華一樣,秉持着正義和善良的信念,褒善貶惡,敢於同邪惡勢力作鬥爭,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纔會變得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纔會更加幸福。

褒善貶惡-成語圖片

褒善貶惡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