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殘守缺
成語拼音
- bǎo cán shǒu quē
保殘守缺成語解釋
- ①指漢代今文經學派儒生墨守殘缺不全的今文經典而拘執一家之言◇常用以比喻泥古守舊,不知改進。②指保藏殘缺的古籍文獻。
典故出處
- 《漢書·劉歆傳》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
成語典故
- 兩漢而下,維多保殘守缺之人,六經所傳,未有繼往開來之哲。★清·顧炎武《華陰縣朱子祠堂上梁文》
成語造句
- 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我們不能一味因循守舊,而應該積極進取,摒棄保殘守缺的思想。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個時期。
在某個王朝的末年,社會動盪不安,人心惶惶。有一位官員名叫鄭玄,他在朝爲官多年,卻一直秉持着一種保守的態度。他總是習慣於遵循舊有的制度和規矩,不願意做出任何改變和創新。
當時,王朝面臨着諸多問題和挑戰,外有強敵環伺,內有政治腐敗、民生凋敝。許多有識之士都紛紛提出各種改革的建議和主張,試圖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然而,鄭玄卻對這些建議不屑一顧,他認爲那些都是離經叛道之舉,會破壞現有的穩定。
鄭玄總是強調要保殘守缺,堅守那些已經過時的傳統和制度。他害怕變革會帶來未知的風險和混亂,寧願維持現狀,哪怕這種現狀已經千瘡百孔。
他的這種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其他官員看到鄭玄的態度,也漸漸失去了改革的動力和勇氣,大家都變得得過且過,不願意去觸碰那些棘手的問題。
隨着時間的推移,王朝的局勢愈發危急。外敵的入侵越來越頻繁,國內的矛盾也日益激化。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朝廷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終於,一場大規模的起義爆發了。起義軍勢如破竹,迅速席捲了大片地區。鄭玄和他所堅守的那些殘舊制度在這場風暴面前顯得不堪一擊。王朝最終走向了覆滅,而鄭玄也因爲他的保殘守缺而成爲了歷史的罪人。
這個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保殘守缺的弊端。在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和挑戰時,我們不能一味地守着過去的東西不放,而應該勇於創新,積極進取,不斷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不斷向前發展。正如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們必須摒棄保殘守缺的思維,以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精神去擁抱未來。
保殘守缺-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