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鬯不驚
成語拼音
- bǐ chàng bù jīng
匕鬯不驚成語解釋
- 匕古代的一種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物。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照常進行。
典故出處
- 《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成語典故
- 贛、寧之亂,坐鎮上游,匕鬯不驚,指揮若定。★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六回
成語造句
- 戰火紛飛的年代,這座小城竟能在一次次危機中保持匕鬯不驚,百姓生活相對安定。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鄭國。當時鄭國的國君是鄭厲公,他統治下的鄭國局勢較爲複雜。
鄭厲公手下有一位大臣名叫祭足,祭足在鄭國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鄭厲公卻對祭足心存忌憚,擔心他的權力過大影響到自己的統治。於是,鄭厲公密謀想要除掉祭足。
他找到了祭足的女婿雍糾,許以重利,讓雍糾去執行這個計劃。雍糾在利益的誘惑下,答應了鄭厲公。可是,雍糾的妻子,也就是祭足的女兒,察覺到了丈夫的異常。她敏銳地感覺到雍糾似乎有什麼事情瞞着自己。
在一番巧妙的試探和觀察後,祭足的女兒終於發現了雍糾的陰謀。她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邊是自己的父親,一邊是自己的丈夫。經過痛苦的掙扎,她最終還是選擇了親情,將雍糾的計劃告知了父親祭足。
祭足得知此事後,十分憤怒,當機立斷採取行動,迅速地將雍糾處死。鄭厲公得知計劃敗露,雍糾已死,知道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得逃離鄭國。
在這場風波中,鄭國的百姓絲毫沒有受到影響,社會依舊安定有序,人們的生活依舊照常進行,真可謂是“匕鬯不驚”。正如《左傳》中所記載的其他一些國家在面臨類似動盪時,百姓往往處於驚恐不安之中,但鄭國在這次事件中卻能保持平穩。祭足憑藉着他的智慧和果斷,成功地化解了危機,維護了國家的穩定。
“匕鬯不驚”這個成語,也正是從這個故事中流傳下來,它生動地描繪了一種在面臨重大變故或危機時,依舊能夠保持社會安定、人民不受驚擾的狀態。它體現了一種高超的治理能力和穩定的社會秩序,也成爲了後世人們所追求和讚譽的一種境界。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故事不斷提醒着我們,穩定與和諧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只有做到“匕鬯不驚”,才能讓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匕鬯不驚-成語圖片